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最全题库2022-08-02  35

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通过视频播放展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转变:20世纪末鼓励独生子女到现今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并思考:这一政策转变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导: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决策。这其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社会历史领域,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从而导入本节课的课题。环节二:新课讲授活动探究材料一: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压力,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将计划生育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并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材料二: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人口总量增长势头明显减弱,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妇女开始减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养老抚幼功能弱化。2013年,我国启动单独二孩政策。材料三: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妇女、养老等问题更加尖锐,群众生育观念发生重大转变。这些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实施全面二孩政策。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思考:材料中哪些属于社会存在?哪些属于社会意识?二者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1)社会存在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回顾上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材料,请学生思考: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做出调整?结合预习的课本知识,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总结提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不管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皮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全面二孩政策”提出背景:“十二五”以来,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养老抚幼功能弱化。人口红利减弱;群众生育观念发生重大转变,原来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思考:你怎样看待全面二孩政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这体现出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其积极的推动作用。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针对全面二孩政策,也有人说,这一政策是习大大等领导人主观臆想出来的。你同意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这一说法是明显错误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没有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原因,就是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环节三:巩固提高请同学们思考: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两组关系的区别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提升: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表现。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者的含义及辩证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思考一些生活中能够反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例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学习。【板书设计】1.请问怎样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说一说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选项

答案

解析 1.
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没有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原因,就是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
2.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知道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识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
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274917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