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联系的客观性》

题库2022-08-02  47

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联系的客观性》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温故知新导入。
导入实录: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关于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普遍性基本特征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那么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主观臆造的联系,没有认识到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联系的第二个基本特征:客观性。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展示一组图片:“喜鹊报喜,乌鸦报丧”、“算命大师看手相”、“4就是死,8就是发”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联系在生活当中很常见,大家想一想这些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吗?(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师生归纳总结: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二)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对比分析: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举例:“互联网+”)
教师引导:自在事物的联系是指人类产生之前世界上就存在的联系,而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产生之后,通过人的客观物质性实践活动,根据固有联系建立起来的新的联系。
提问:请大家小组讨论:生活中哪些联系属于自在事物的联系,哪些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大家都举了很多的例子。生活中上到宇宙星辰的运转,下到沧海桑田的变迁都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而我们周围也存在着很多人为建立起来的新联系。但是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一点,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方法论
过渡:既然我们知道了联系的客观性,那么我们生活中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归纳。
师生归纳总结: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不能主观臆造联系,但是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起新的联系。
环节三:巩固提高
播放视频:“互联网+”工程
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互联网+”工程属于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
(学生思考,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互联网+”是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根据传统产业中固有的联系建立起一种新的商业业态的现象。比如“传统集市+互联网=淘宝”、:“传统交通+互联网=滴滴打车”等等。这的确是人为事物的联系,但是它也是客观的,并没有改变原有传统产业内在的客观联系。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环节四:小结作业
今天的内容我们就学习完了,大家回去以后上网搜集一些可以运用联系的客观性观点来分析的时政热点。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自在联系和人为联系的区别是什么?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人类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在事物的联系,一类是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是指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的联系,人为联系指在人类实践活动范围内由人们按照一定目的、计划或方案而形成或建立的联系,尽管这些联系呈现“人化”的特点,渗透着人的目的性、能动性,但并没有改变或者取消联系的客观性。这些“人为联系”只是人们依据客观联系创造条件,改变了联系的具体形式。
2.教学过程中你运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题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创设的情景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等。在学习“联系的客观性原理”时,我采用了情境法教学,展示了一组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的生动图片,学生更容易从日常生活中理解联系,区分自发联系和人为联系。
“讨论法”是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意在克服以死记硬背为特征的一切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封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出生活中哪些是自发联系,哪些是认为联系,通过举例让学生对知识点理解更加深刻,另外运用了讨论法,将学生个体的独立学习变为集体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274928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