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

题库2022-08-02  47

问题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选项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片段设计
一、文体导入
教师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由学生的预习导入:投影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教师提问:这个“退”字应如何理解?请学生回答。
导入语: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烛之武如何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解除了秦、晋两国对郑国的围困?这里面有着怎样的大智大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感受一下春秋时期的刀光剑影:走近这位古代的英雄,欣赏那惊心动魄的唇枪舌剑吧!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分别朗读全文,思考并合作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①“晋侯、秦伯围郑”的原因?(原文回答)
②两国驻军有何特点?(原文回答)为何详细写出驻军位置?
③虽有不被重用的牢骚,却答应临危出使,你如何看待烛之武?
④以危国之臣的身份说服对手,烛之武话语的出发点是什么?
⑤你如何看待晋国退兵的原因?
(2)根据文意,在空格处填写一个恰当的字进行评价。(投影显示)
秦、晋征讨郑国,其理可谓()矣;强敌大军压境,其势可谓()矣;烛之武临危受命,其情可谓()矣;
一番说辞力挽狂澜,其言可谓()矣;秦伯背盟结盟,其行可谓()矣;晋文果断撤军,其人可谓()矣。翻云覆雨敌我互换,其因皆为()矣。
提示:谬,危,义,妙,滑,智,利。(意思对即可)
三、深入研读
(1)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节奏,感知人物形象。
①教师点拨:
注意每段的语意,注意语调、停顿、重音的处理。
要求——读出人物的心理,读出个性,读出情韵,读出理趣。
方法——先在组内自主分角色朗读,然后小组展示。教师相机进行点拨。
②请学生思考、讨论:烛之武有哪些可爱之处?用林则徐的哪两句诗可以概括他的精神?
明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2)学生合作探讨烛之武说辞一段,把握高超的说理艺术。
①点拨
a.“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措辞委婉而谨慎,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而是从地理位置入手,巧妙地点明秦、晋之间的利害关系。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二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有了前面的铺垫,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②你认为烛之武说服秦伯,他抓住最关键的那一点?(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
③学生朗读烛之武说辞的一段文字。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相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我看《左传》人物说辞的艺术特色。
五、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秦——晋——郑
示弱臣服、 以退为进
亡郑利晋、 晓之以弊
舍郑利秦、以利诱之
晋言无信、 制造隔阂
晋国无厌、 点醒秦伯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87283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