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解放战争》视频片段,提问学生通过视频能够得到哪些信息?主要介绍了哪些事件?具体的经过又是怎样的?顺势导入新课。

练习题库2022-08-02  46

问题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解放战争》视频片段,提问学生通过视频能够得到哪些信息?主要介绍了哪些事件?具体的经过又是怎样的?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战略反攻 1.原因 教师展示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片段,提问:“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此时提出了“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的任务?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内线作战”是指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的作战;“外线作战”是指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攻,属于战略进攻性质的作战。原因是如不主动打出去,“敌人吃我们的小米”和“烧我们的房子”的状况就会时时发生。只有打出去,才能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财力、物力的消耗。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教师出示战略反攻形势图,结合地图讲解三军挺进中原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的反攻拉开了序幕。教师需要强调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是战略反攻的序幕。 (二)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教师补充:到了1948年秋,中共中央认为决战的时机已经到了,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教师播放《解放战争》纪录片中有关三大战役部分的内容,并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看完视频之后,结合教材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三大战役的经过并完成表格填充。2.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究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战略决战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经济方面是因为东北地区一直被日本当作后方经营,未经战火破坏,具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和铁路运输网络,而且东北是产粮区,抗战结束时的东北是全国最富裕的地方;政治方面,东北在日本投降后出现了权力真空,而日本来之前则是张氏父子的天下,国共双方的势力都未曾染指,也都没有统治基础,所以谁先得就算谁的。 3.教师介绍:三大战役期间,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带领学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 作业:请同学们课下阅读三大战役的相关书籍或史料,写一篇阅读随笔。【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 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做了哪些努力? 【参考答案】 争取和平民主斗争阶段: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参加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治协议,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争取中国的和平与民主。 战略防御阶段:军事上粉碎国民党的进攻和重点进攻;政治上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战略反攻阶段:千里挺进大别山。 进行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基本解放全国。 2.简述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它们之间不可分割,是过程与结果的结合,是知、行、意的统一。 首先,知识与能力是基础,是学生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也是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载体。知识与能力是学习的基本内容;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学生发展的基本条件。 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依赖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将对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产生深刻影响。 再次,过程与方法是三维目标互相融合为一个整体的黏合剂,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关键。通过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学生既可着眼于知识与技能是如何得到的过程,又可学会如何去获得这种知识与能力的方法,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这过程中,既可落实知识与能力,牢固掌握知识与能力,又可孕育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三个目标维度之间是有机联系的。情感目标都具有认知成分,人们也可以从认知目标中找到情感成分。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在过程与方法中进行的,并通过这一过程获得方法、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发展能力;反之,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和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成效具有决定性影响。总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有机结合形成目标体系,它们应该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中整体实现。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274980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