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说关键词,学生猜人物,关键词是江苏淮安、南昌起义、总理、外交家。(周总理) 教师总结并导入:毋庸置疑,周总理是一

题库2022-08-02  54

问题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说关键词,学生猜人物,关键词是江苏淮安、南昌起义、总理、外交家。(周总理) 教师总结并导入:毋庸置疑,周总理是一位伟大的总理,但同时他也是一名杰出的外交家,今天我们就一同感受周总理的外交风采。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背景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并提问:建国之初我国的外交形势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外交形势比较严峻,两极格局之下,苏联对中国采取了坚决支持的政策,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要孤立和封锁新中国。 教师继续追问:假如你是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你会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面对这种外交形势,我们采取的是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 (二)内容 过渡: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国家,新中国在积极主动展开外交活动的时候,我们特别重视搞好与邻国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外交原则,这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 教师播放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的视频,请学生认真观看,结束后请学生扮演历史小记者对当时的情况进行实时报道。 学生报道后,教师总结:1953年,中印两国就西藏问题谈判,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正式把它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行为准则。 2.内容 教师继续提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教师介绍其中有两项内容后来又发生了变化,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教师继续追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各项内容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五项原则的条件。和平共处是目标,前四项原则是实现和平共处的根本基础和前提条件。 (三)意义 教师组织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最后教师总结: 首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促进了亚洲及世界各国对于新中国的了解,对中国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结成新的国际统一战线是极其有利的。 其次,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策划的强权外交、“实力政策”是一个勇敢的挑战。 最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和提出,为国际间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规范,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谋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教师最后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以板书为线索进行总结。 作业:课下搜集相关资料,下节课召开“周恩来外交业绩”故事会。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 1.说一说建国以来周恩来的外交贡献。 【参考答案】 (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同周边国家的联系。 (2)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使中国赢得与会国的理解和尊重。 (3)出席日内瓦会议,促成越南问题的和平解决。 2.谈谈你对求同存异的理解。 【参考答案】 这一方针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同指的是共同的遭遇: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共同的任务和要求: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共同愿望: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异是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不同等。 “求同存异”的提出促进了万隆会议圆满成功。周恩来关于“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了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政策原则,也体现了周恩来高超的外交艺术。它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深刻而鲜明的体现,因此成为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政策原则。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274751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