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试题库2022-08-02  50

问题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诗歌导入。播放杨朔的诗歌《雪浪花》节选,以“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坑坑坎坎的,倒像是块柔软的面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为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知识回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学生活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外力作用中,风化、侵蚀使得裸露的整块岩石支离破碎,变成碎石、泥沙,为搬运提供了可能,搬运过程中由于载体速度变化发生沉积,年长日久这些沉积物又会固结成为岩石。这样造成地表形态不停的发生变化。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师活动】出示《黄土高原景观》图和《崇明岛景观》图,让学生仔细观看并思考图中景观的形成和哪种外力作用有关?
【学生活动】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河流水流的流速对于侵蚀作用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上游由于河流的冲刷,使河床不断加深,形成狭而深的河谷地形。河流流量越大,流速越快,这种作用越强。这些冲刷下来的泥沙,到了下游,河水流速减慢,便将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阔平坦的沙洲或平原。
【教师活动】展示《风蚀蘑菇景观》图和《沙丘景观》图,提问学生这些景观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5分钟的讨论。
【学生活动】在干旱地区,因气候干燥,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由于近地面的风含沙粒较多,磨蚀力较强,使岩石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称为“风蚀蘑菇”。而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当风速减小时沙粒沉积形成沙丘。沙丘可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教师活动】通过流水和风力这两种外力作用对于地表形态的塑造的学习,了解地表每时每刻都受外力作用的雕刻,因此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平常所看见的地表形态,并不是内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本来面貌”,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解决课前疑问:礁石的怪模怪样到底是谁捏弄的?
【学生活动】海浪的侵蚀作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搜集在冰川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景观并总结成因,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略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274994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