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解放战争》纪录片视频片段,提问:视频中提到了哪几场战役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设问:视频中提到

练习题库2022-08-02  31

问题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解放战争》纪录片视频片段,提问:视频中提到了哪几场战役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设问:视频中提到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它们合称“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在什么背景下爆发的?它们爆发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讲解:抗战结束后,人民渴望和平建国,但是国民党违背人民的意愿发动了内战,之后进入了解放战争时期。 教师提问:随着战争的推进,敌我局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结合上节课的知识,回答:到了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解放军军队数量增加。中共中央认为决战的时机已经到了,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二)过程 教师播放辽沈战役纪录片视频片段,提问:三场战役中,首先打响的是辽沈战役。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视频,之后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介绍战争的经过。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被围困的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一部分投降,长春解放。11月初,解放军乘胜攻下沈阳,东北全境解放。 教师强调:辽沈战役中,展开了以锦州为中心的争夺,解放军最终取得优势。 教师播放淮海战役纪录片视频,提问:辽沈战役后,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开始。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并用老师刚才讲述辽沈战役的思路来描述下淮海战役的经过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人民解放军首先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歼灭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十余万人。蒋介石调兵增援徐州,人民解放军在宿县西南围歼援敌黄维兵团十余万人。国民党“剿总”副司令杜聿明见大势已去,率三十多万人弃徐州南逃。解放军迅速将其包围,于1949年1月发起总攻,全歼敌军。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教师强调:淮海战役是战争中规模最大的决战,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教师出示平津战役示意图,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战争示意图,谈一谈你对平津战役的了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以表格形式总结:教师强调:解放军攻克张家口、天津以后,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扮演“军事博物馆讲解员”,向全班同学介绍三大战役分别采取了哪些策略? 学生担任讲解员讲解:辽沈战役中解放军采取的是“关门打狗”的策略;淮海战役中采取的是“猛虎掏心”策略;平津战役采取的是“分割包围,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策略。 (三)意义 教师提问:由于战略战术的成功使得这几场战役都取得了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6分钟时间思考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取得的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带领学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 作业:请同学们课下阅读三大战役的相关书籍或史料,写一篇阅读随笔。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 1.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参考答案】 (1)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 (3)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2.简述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史论结合原则是历史教学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则。在历史教学中,首先必须详细地把握和讲清基本史实,使学生获得大量的具体的感性认识材料,为正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其次,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对基本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史论结合必须做到史实讲述中寓有观点,观点分析中不离史实。要反对只讲理论观点,而不注意讲授基本史实;或是只讲基本史实而不注意讲理论观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274979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