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荷塘月色(节选) 2.内容: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

题库2022-08-02  52

问题 1.题目:荷塘月色(节选)2.内容: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3.基本要求:(1)在朗读中感受文章所描绘的美景。(2)通过读赏议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品味语言;(3)引导学生领会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用PPT课件展示荷塘景色。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看到画面。随后教师引导,若干年前,有位作家观赏了月色下的荷塘后也描绘了他心中的景色,随之导入本节课题《荷塘月色》。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适当地朗读。
2.教师进行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本段描写的是月下荷塘美景,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进行书写。
(三)再次朗读,加深体会
1.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找到文中每种景物所用的修辞,并在小组间讨论这些修辞的表达效果。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讲解。
2.学生分小组赏析重点句子。
(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学生赏析。
教师总结:此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报考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学生进行赏析。
教师总结: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情景交融。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学生赏析。教师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
教师总结: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学生赏析。
教师总结: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学生赏析。
教师总结: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3.教师结合PPT讲解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四)巩固拓展
1.教师播放“小夜曲”音乐伴奏,学生跟随音乐朗读喜欢句子和段落。
2.谈谈对情景交融写作方法的理解。教师指导补充深化。
(五)布置作业
请以朋友的身份给作者写一段话,要求感情真挚可以疏导作者郁结心情。
(六)板书设计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274865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