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2.内容: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

练习题库2022-08-02  44

问题 1.题目:《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2.内容: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6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3.基本要求:(1) 要有师生互动。(2)引导学生体会演讲内容的特点。(3)感受梁启超的爱国形象。(4)试讲时间10分钟。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面对颓危的朝廷,他公车上书,喊出了心中的愤懑;看着积弱的国家,他主张变法,举起维新的大旗;想到麻木的民众,他振臂高呼,少年强则国强!你能知道这是谁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问题1:文本主要写了什么?
问题2: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请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梁启超的这次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何以见得?
要求:找出相关的句子后概括总结,指名回答.
2.提问: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次的演讲有什么特点?
3.提问:本文名为记叙一次演讲,实际是通过写事来写人。
找一找并归纳文中应用了哪些方法来塑造梁启超的形象的?
4.提问:文中“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说明了什么?
要求:默读课文,分析描写方法。
明确演讲生动激昂,深深地打动着现场的听众。作者从侧面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洒脱的梁启超,这其中融合了他人生的感悟和潇洒不羁的真性情。
5.提问,文中为什么说“过去也有不少显官, 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明确:运用对比的手法,体现了梁启超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充沛、睿智且谦逊的学者形象。
6.提问:说说演讲中引用《箜篌引》的用意。
要求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7.提问:讨论探究先生读到《桃花扇》时,为什么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读到杜甫诗句,为何张口大笑?
要求:多媒体出示《桃花扇》的资料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句。
8.师生共同朗读全文,体会梁启超的学问、文采、爱国的学者形象。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多媒体出示《少年中国说》
要求:配乐朗读,教师指导,读出爱国气势。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搜集梁启超的相关历史资料,下次课一起分享。
2.思考:如今的我们该如何用实际行动爱国?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板书设计:略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274863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