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内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最全题库2022-08-02  17

问题 1.题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内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杜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3.基本要求(1)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词的节奏和情感;(2)设置活动,体会本文的主要典故;(3)根据课程内容,有适当板书。

选项

答案

解析 一、导入新课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发出了无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初步感知
1.介绍作者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人金营,活抓叛徒。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于68岁时逝于江西。辛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其词无论数量、质量,皆冠两宋。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奔放激越、沉郁悲壮,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有《稼轩长短句》。
2.了解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佗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为了巩固自已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面派造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写下了一首生气勃勃的《永遇乐》词。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意,简要概括全词的内容。
2.指名读全词,正音。初步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
3.明确: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结合时代背景,本词又充满了悲壮、悲愤。
4.学生齐读,交流全词的内容。
作者登上北固亭,面对眼前的大好河山,追念曾经在此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孙权和刘裕,歌颂和追慕他们的英雄业绩,抒发了“时无英雄”的感慨;下阙借刘义隆仓促北伐,招致惨败的故事,借廉颇不被重用的故事,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愤懑。
三、赏析全词
(一)学习上阕
1.师读上阙,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的意思。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
明确: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2.上阙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斜阳草...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已抗敌救国的心情。
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表达了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
4.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5.两位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想想用这二个人的典故,还蕴含了什么意思?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遗民泪落胡尘里,遥望南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当时一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竞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极大地讽刺了宋室昏聩。
6.小结: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7.同学可能会忘记还有一典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语出于哪里?有何作用?(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当时的英雄的住处,现在是平常的街道,写出了萧条凄凉,讽刺南宋当局的无能。)
8.学生齐读,抓住“千、舞、斜、想"四字,进行背诵指导。
(二)学习下阕
1.学生自读下阕,找出词中用典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
2.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理解词语:北顾:回头北望(追兵)。
②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
以史为鉴,告诫韩住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已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故。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①这一典故写的是什么?
理解词语可堪:那堪、怎堪。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而“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②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一商女不知亡国恨!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正是: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三)学习典故
1.辛弃疾词好用典故,再读全词,这首词一共运用了几个典故?请各用6个字概括出来。(①孙权坐断江南;②寄奴成功北伐;③元嘉仓皇北顾;④佛狸神鸦社鼓;⑤廉颇忠勇遭弃)全词共有5个典故,只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没有用典,因此,理解典故的作用,是鉴赏这首词的关键之所在。
典故一:孙权坐断江南
辛弃疾对孙权可谓“情有独钟”,在作品中喜欢提及他,我们举例说明。
①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②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满江红》)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作者为什么如此推崇孙权?
①京口是孙权开创基业的地盘;②孙权的东吴与当时的南宋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位于东南;一隅,同样面对强大的北方人侵之敌,同样有长江天堑但是,孙权打败了曹操,并且开疆拓土,最终促.成三足鼎立的历史局面但南宋王朝却不思进取,偏安苟且,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于是坐在才会发出“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样的感慨,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谴责
典故二:寄奴成功北伐
①"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个典故给了你怎样的感觉?(雄浑壮阔,气吞山河,可以想象出当时刘裕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
②作者借刘裕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感情?(梦想抗金,匡复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典故三:元嘉仓皇北顾
①这个典故中的“草草”是什么意思?(草率;轻易地)
②刘义隆有什么特点?(好大喜功;轻敌武断)
③刘义隆北伐的结果是什么?作者借用他的典故有何深刻用意?(遭致惨败,仓皇北顾反对当时当权者韩伉胄草率出兵北伐。)
典故四:佛狸神鸦社鼓
①谁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佛狸祠下,鼓声隆隆,鸦声连连,人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祭祀着神灵,场面无比热闹。)
②"可堪回首”是什么意思?在那里热闹的是金人还是汉人?(反问句式,意思是说不堪回首或不忍回首根据当时的地理形势(佛狸祠位于现在的江苏六合东南面)可知,热闹的是汉人。)
③汉人有如此欢快的场面,作者为什么还不堪回首?(要准确理解这个问题,必须对佛狸祠有深刻的认识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连天,南侵者一直打到瓜步山,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和平景象,全无半点战斗气息,这对于志在收复失地的辛弃疾而言,当然是不堪回首。)
④作者运用这个典故到底是要表达什么感情呢?(作者充满担心忧虑:如果再不抓紧时机北伐,那么,北方汉人的人心都会变了,到时再北伐,无疑是难上加难这个典故给人一.种“时不待我”的急迫感。)
⑤作者是不是就认为时机净丧,将会无所作为呢?
当然不是对于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避免前人的覆辙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人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实际是以此自认,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就想到了廉颇,词意转入最后一层。
典故五:廉颇忠勇遭弃
①作者运用这个典故有何深刻寓意?
希望像廉颇一样,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效力;廉颇终究因为谗言而未被启用,作者也一样,因此又用廉颇自况,暗示了自己的处境。
②作者借这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感情?
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报国无门,所以发出“凭谁问”这一.感叹!流露出满腔悲愤。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中的“望”字用得妙在哪里?
串联典故,增强意蕴词的标题是“京口北固亭怀古”,因此所用典故应该和北固亭有关;但五个典故中,只有两个与北固亭有关一个“望”字,首先使得作者的视野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小小的北固亭,而是远眺,而且,这一“望”,使得作者思绪万千,似乎看到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也想到了命途多舛的廉颇。“望”字,使得全词境界全开。
3.有人认为,《永遇乐》一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杨慎认为,《永遇乐》代表了辛词最高成就,你怎样认为?
综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它所用的除了末尾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5.出示辛弃疾名句:
①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②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④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
四、总结拓展
1.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借助于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这首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是南宋这一时代的最强音,这种思想感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之一。用典是辛词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也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2.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不论是在纪念祠,还是在墓前,人们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齐读: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注意:“黍”读shu)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的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
3.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背诵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师生同背全词结束)
五、布置作业
1.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结合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习,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274863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