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西游记中唐僧借宿时的片段:“施主,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欲往西天拜佛求经,今日路过宝刹见天色已晚,想在贵地借宿已晚

资格题库2022-08-02  34

问题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西游记中唐僧借宿时的片段:“施主,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欲往西天拜佛求经,今日路过宝刹见天色已晚,想在贵地借宿已晚,化些斋饭”。 教师过渡:唐僧前往“西天”拜佛求经,即前往古时的印度求得佛教经文、学习佛法。为什么要向他国学习宗教文化?中国本土就没有宗教吗?引起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佛教传入 过渡:佛教是由乔达摩?悉达多所创立的古印度时期的一个宗教。佛教诞生之后不仅影响着印度,更影响着世界,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教师出示“佛教东来路线图”,并向学生提问:佛教传入中国的大致路线是什么? 学生观察地图后回答,教师补充总结: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与丝绸之路大致相同,经由葱岭、西域、敦煌传入内地。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佛教被中国官方认同一方面是由于统治者个人主观意愿促使佛教被官方认可,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佛教所强调的“忍耐顺从”“来世天国”等教义符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而佛教传入更加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容。 (二)道教兴起 过渡: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由一个外来宗教演变为符合中国需要的汉化宗教,同一时期的中国本土宗教又有怎样的发展? 对于本土宗教学生能很自然想到道教,教师提问:《道德经》是道家的著名作品,同时也是道家教义来源,道家与道教一样吗?道教又是何时产生的?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道家是哲学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道教产生于东汉时期,是将道家思想与神仙方术结合后的产物。 教师继续提问:佛教与道教相比,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知道:佛教注重现世受苦来世幸福,而道教则重视对当世生活的延续,长生不老。 教师补充总结:道教强调的主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道教自东汉后期产生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请学生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下节课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 1.中国历史上发生灭佛事件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佛教传入中国后,寺庙逐渐成为封建地主的一部分,这些寺庙不用交税服役,与独立王国相似,威胁到世俗统治者的利益。 首先,佛教寺院大兴土木,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百姓、贵族、统治者在信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寺庙布施,而这些钱财使寺庙占用了大量的财富。 其次,寺院占有大量土地,而这些土地刚开始大多由布施而来,但发展到后期逐渐变为掠夺,形成土地兼并,造成国家土地减少,阻碍国家土地政策的正常实施。 第三,由于寺庙的特殊存在,致使占用大量社会财富的寺庙能够免于税役,甚至出现了主动投身寺庙以求避免税赋的情况,致使国家利益受到巨大损失。 第四,佛教从教义上讲众生平等,因此在世俗社会中享有特殊待遇的贵族地主在佛教理念下却没有了了高低之分,而同样的佛教也就从理论上来说不受世俗理念的约束,与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世俗理念相违背,被礼教所排斥。 2.在历史教学备课时如何确立好三维目标? 【参考答案】 想确立好教学的三维目标必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依标托本”原则 历史课程标准既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学的依据,更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教学目标设计要“依据”课标、“依托”课本。根据课标来确定学生学习结果预期,依托教科书来合理呈现教学内容,适度拓展学习资源,合理设计理解、思考的过程,运用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 (2)体现学科核心教育价值的原则 在历史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教学目标的确定强调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既要体现出传统课堂的接受学习的优点,更要体现课堂上学生模仿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学生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 (3)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必须要进行“转化”,教师要由原来的“主角”变成“主导”,当好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主演”,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参与的快乐,收获成功的喜悦。 (4)落实目标多样性原则 由于施教内容的不同,施教班级的差异,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堂课教学目标也应该是多样的,同样的班级在同一堂课中,不同的学生的教学目标也不应相同。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274746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