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联系的客观性》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导入实录: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普遍性基本特征的相关

最全题库2022-08-02  72

问题

选项

答案

解析 高中思想政治《联系的客观性》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导入实录: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普遍性基本特征的相关知识。那么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主观臆造的联系,没有认识到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联系的第二个基本特征:客观性。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展示一组图片:“喜雀报喜,乌鸦报丧”、“算命大师看手相”、“4就是死,8就是发”等。
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归纳总结: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二)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对比分析: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举例:“互联网+”)
提问:请大家小组讨论:生活中哪些联系属于自在事物的联系,哪些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
教师总结:大家都举了很多的例子。生活中上到宇宙星辰的运转,下到沧海桑田的变迁都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而我们周围也存在着很多人为建立起来的新联系。但是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一点,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方法论
过渡:既然我们知道了联系的客观性,那么我们生活中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归纳。
师生归纳总结: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不能主观臆造联系,但是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起新的联系。
环节三:巩固提高
播放视频:“互联网+”工程。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互联网+”工程属于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
教师总结:“互联网+”是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根据传统产业中固有的联系建立起一种新的商业业态的现象。这的确是人为事物的联系,但是它也是客观的,并没有改变原有传统产业内在的客观联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联系的客观性,知道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作业: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些可以运用联系的客观性观点来分析的时政热点。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2.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3.方法论
答辩题目解析:
1.什么是联系,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依赖人的意志和主观认识而转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事物的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他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教学过程中你运用了什么教学方法?【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
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题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创设的情景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等。在学习“联系的客观性原理”时,我采用了情境法教学,展示了一组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的生动图片,学生更容易从日常生活中理解联系,区分自发联系和人为联系。
讨论法是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意在克服以死记硬背为特征的一切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封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出生活中哪些是自发联系,哪些是认为联系,通过举例让学生对知识点理解更加深刻,另外运用了讨论法,将学生个体的独立学习变为集体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274689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