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资格题库2022-08-02  55

问题 谈谈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选项

答案

解析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1)在生活中建立数感
数感不是通过传授培养能获得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这样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
(2)在数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数概念的切实体验和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本身的逻辑顺序,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搜集生活素材,让学生感知数;
②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表达数;
③开放思考空间,让学生学会找数、说数、用数,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
(2)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培养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时,设计这样一道开放题:“有31位同学到玩过独木桥的游戏,每次最多可乘5人,至少几次所有的学生才能走完?怎样计划最合理?”学生通过计算31÷5=6…1,学生体会到,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商6和余1表示什么意思,得出必须用7次才可以走完。有的学生通过分析又得出,还可以有5次5个人同时过独木桥,2次有分别有3人同时过独木桥等多种方案。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把学生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在小学高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找出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把数感的建立与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结合起来,把符号感的建立和初步的数学模型的建立结合起来,将对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片段:
例题: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让学生读题。指名回答:
师: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
生: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
师:要我们做什么?
生: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板书: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
师:图上距离知道吗?实际距离也知道吗?各是多少?继续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0厘米 ? ?10米
师:10厘米和10米的单位相同吗?能直接化简吗?
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师: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
生:因为把米化作厘米后实际距离仍是整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
师:10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把10米改写成1000厘米。
师: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
生:是10比1000。教师擦掉10和1000后面的单位“厘米”,并加上“:”,板书成如下形式: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0 ?: ?1000
师?: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化简这个比,别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做。订正后,教师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本地、本校的平面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10厘米:10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6页的“做一做”。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l”。
自我分析: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不等于直接搬用这些知识使问题得到解决。一般地说,这是一个知识深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活化的过程。这位老师教学“比例的应用”,结合实际问题比例尺,通过引导让一些学生从自己的设想出发,先做一番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并提出比例应用中带关键性的一些问题,通过探究总结求比例是的注意事项。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比例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91942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