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原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

资格题库2022-08-02  31

问题 《涉江采芙蓉》原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课文介绍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诗三首》的第一篇诗作,同单元的选文还有《(诗经)两首》(《氓》《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并序)》,本课另外两篇为《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产生了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规定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选取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体会诗中“思乡怀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过程:
一、朗诵诗歌,了解内容
(1)教师示范朗读。
(2)听录音示范朗读。
(3)学生集体朗诵,自由朗诵。
(4)学生复述诗歌情节。
明确:一个人去采莲,想把美丽的莲花送给思念的人,结果因为路太远没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很伤感。(结构思路:采花—送花—望乡—思亲)
二、品析语言,把握情感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丽优雅迷人的情景,营造了轻松欢快的氛围。“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中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什么?花送出没有?想象主人公情绪发生怎样的变化?使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摘花欲赠送亲人,可花没送出去。由作者自问自答可看出他的情绪由欢欣转为失落,为后文的黯然神伤作铺垫。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用美好热闹欢快的场景来衬托人的凄清心境。
(3)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文学的语言描述一下“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的内容。
明确:画面感鲜明强烈。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似乎能看见在美丽的荷花,欢乐的人群背后,主人公正孤单忧愁地站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方向张望,可是展现在他面前的是山水迢迢路遥遥。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比较,两种别情有何不同?
明确:①表达了黯然忧伤和两个彼此相爱之人的真挚深厚的情感。因爱之深,故思之切,故痛之刻骨铭心,故忧伤以终老。相知相恋不能相聚相守。
②对比:秦观的诗主要写牛郎织女每年七夕相会时的美好幸福和眷念不舍,结尾一句似乎是以牛郎的口吻在安慰织女,两人虽离别犹有一年一度相聚的机会。但本诗则意味着相聚无期,不得相见,故而痛苦之情更为沉重。
(5)此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本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手法?
明确:此诗主要表达了游子思念爱人和家乡的思想感情。本诗主要采用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的表达手法。(心情变化:轻松欢乐一乐极生悲一悲从中来一愁苦绵绵)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8747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