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原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

考试题库2022-08-02  68

问题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课文介绍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说明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诗情美时,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规定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理解怀才不遇者欲说还休的痛苦,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培养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情。
教学过程:
(1)导入人生不称意处十之八九,李白选择明朝散发弄扁舟,苏轼不听穿林打叶声,人生如梦,早在南朝时的鲍照又是怎样面对的呢?
(2)整体感知思考讨论,说一说你读懂的诗人情感是什么?指名同学按照自己的理解示范读。明确:诗中充满了哀愁,压抑矛盾的痛苦,是郁愤之情:
(3)赏析全诗
①“安能行叹复坐愁”,“愁”是本诗的诗眼,也奠定了本诗的情感基调。那么作者“愁”什么?明确:愁的内容——“命”,“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境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无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②作者如此之“愁”,从诗歌内容看,作者是怎么解“愁”的?明确:“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作者借酒消愁,悲歌断愁。
③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作者“借酒消愁,悲歌断愁”,但作者的愁绪并未消停,诗中哪句诗表现作者愁的结果?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明确:表现作者愁的结果的句子是“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心非木石岂无感”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诗人心如槁木,作者用反问的句式,冲垮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对不公待遇的抗争。“吞声踯躅不敢言”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④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明确:作者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⑤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作者说“人生亦有命”,但作者究竟认命没有?明确:作者经历了“平静压抑一悲愤难抑一激昂抗争一无奈压抑”的情感阶段,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
⑥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而作者是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所以他既悲愤又实在无可奈何。
(4)总结全文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可以实现我们的抱负甚至是大有作为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87471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