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个阶段六个水平,并用基本理论分析如下事例(海因茨偷药事件

免费题库2022-08-02  85

问题 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个阶段六个水平,并用基本理论分析如下事例(海因茨偷药事件)。

选项

答案

解析 科尔伯格以两难故事实验(海因茨偷药事件)为基础,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海因茨偷药实验:海因茨的妻子得了癌症,危在旦夕。当地有个药剂师,研制了一种特效药,配制药的成本是200美元,但他要价极高,每剂要价2000美元。为了买药,海因茨变卖家产,四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美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药剂师拒绝了他,并说:“我研制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别无他法,于是在一个晚上潜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了,结果被警察发现,抓进警察局。问: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1)水平一:前习俗水平,有外在的要求判断道德价值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判断是非主要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服从成人、权威的意见。个体为回避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遵守权威制定的规则,道德具有功利性。阶段一:服从与惩罚定向--服从规则以避免惩罚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有形的结果,支配自己行为的是奖励和惩罚。例如,认为海因茨该偷药,“否则他的妻子会死掉”;或者认为海因茨不该偷药,“因为他会坐牢房”。阶段二:朴素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遵从习惯以获得奖赏对于规定和原则,只有符合其利益的时候才会遵守,行为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需求。例如认为“海因茨该不该偷药取决于他是否爱他的妻子”。(2)水平一:习俗水平,以他人期待和维持传统秩序判断道德价值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判断是非能够考虑家庭和社会的的期望。个体为赢得他人支持或维护社会秩序而遵守规则和社会规范。阶段三:“好孩子”定向---遵从陈规。避免他人不赞成、不喜欢按照善良人的形象行事,注重别人的评价、,希望在自己和别人心中都是“好孩子”。例如,认为海因茨不该偷药,“因为好孩子是不偷东西的”;或者认为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好孩子是会帮助人的”。阶段四:维持社会秩序的定向----遵从权威,避免遭受谴责强调尊重法律和维护社会秩序。例如,认为“如果找到一个理由就去违反法律,那社会就会陷入混乱”。(3)水平三:后习俗水平、以自觉守约、行事权利、履行义务判断道德价值 在这个水平,个人将可能超越社会法律,以及他对秩序需要的权利和原则。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遵从社会契约,维护公共利益认为法律应该使人们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需要,可以通过民主的程序来改变。在这一阶段,回答者有一些个人价值优先于法律的模糊想法。例如,“在我心目中,海因茨有权利那么做,但从法律的观点看,他却是错的。到底对错,很难讲。”阶段六:普遍的伦理原则--遵从良心式原则,避免自我责备在此阶段,个人有某种抽象的、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全人类的正义、人性的尊严、人的价值等。虽然考虑到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但也领悟到不是所有有秩序的社会都能实行更完美的原则。例如,认为“纵然海因茨没有为妻子偷窃的法律权利,但他有一个更高尚的权利,即挽救生命,因为生命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xueli/270158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