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铅酸蓄电池企业拟对现有两条生产能力均为25万千伏安时/年的生产线(生产工艺流程

admin2022-08-02  36

问题 某铅酸蓄电池企业拟对现有两条生产能力均为25万千伏安时/年的生产线(生产工艺流程见图)实施改扩建工程。现有工程生产工艺废水经混凝沉淀达标后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地面冲洗水、职工浴室和洗衣房排水等直接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旋风+水喷淋”或布袋除尘处理含铅废气,采用碱液喷淋洗涤处理硫酸雾。制板栅工段的铅污染物排放浓度监测结果见表。改扩建方案为:保留一条生产线。拆除另一条生产线中的熔铅、制粉、制铅膏、制板栅、涂板、化成、切片等前段工序,将其配组总装工序生产能力扩大为50万千伏安时/年。  注:《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铅排放浓度限值0.70mg/m3,排气筒高15m时排放速率限值0.004kg/h;《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9078—1996)铅排放浓度限值0.10mg/m3。[2012年真题]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现有工程存在的主要环境保护问题。2.说明工程分析中应关注的焦点。3.指出生产工艺流程图中W2和G7的主要污染物。4.通过计算,评价保留的生产线制板栅工段铅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确定技改后制板栅工段铅尘的最小去除率。5. 除地表水、环境空气、噪声外,现状评价还应监测哪些要素?6.在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简本中公众参与应包括哪些内容?7.指出环境空气监测应监测的特征污染物。8.指出在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之前,本工程的废水应满足的条件。9.提出改扩建项目的“以新带老”环保措施。10. 已知现有单条生产线废气的铅尘排放量为10t/a,按环保管理部门要求,本次改扩建需实施达标排放和“以新带老”。请给出改扩建项目建设完成后铅尘排放的“三本账”表,并说明计算过程(排放量取整)。11.本项目水污染物“三本账”应核算哪些?核算思路和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12.本项目哪些废气排放可执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13.本项目卫生防护距离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设置应如何考虑?

选项

答案

解析 1.根据题中所给项目相关信息,现有工程存在的主要环境保护问题有:  (1)废水。现有工程生产工艺废水经混凝沉淀处理达标后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不合适。现有工程生产工艺在不同工段产生的废水均含铅,属《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第一类污染物,仅混凝沉淀难以使重金属铅达标,而应在车间单独预处理达标后,才能和其他废水合并处理达标后排放。  (2)废气。现有工程生产线制板栅工段含铅废气处理不达标,其废气排放速率经计算为:0.34×10-6×4.0×104=0.0136kg/h,大于0.004kg/h(标准限值)。  (3)地面冲洗废水、职工浴室和洗衣房排水,直接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不可行。地面冲洗水、职工浴室和洗衣房的废水中含有重金属铅,应该单独处理排放。  (4)采用“旋风+水喷淋”除尘不可行。因为处理效率低,不能保证铅的排放达标。2.工程分析应关注的焦点有:  (1)原项目环评及验收情况分析。  (2)原项目各种污染物治理措施及达标排放分析并说明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3)原项目与改扩建项目的工程组成、建设内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产品方案及产能、原辅料种类及用量、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的对比比较。  (4)原项目与改扩建项目的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污染源及强度、污染物排放方式、产排污量的估算。  (5)“三本帐”的核算,说明污染物的增减情况。  (6)改扩建方案各种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7)总图布置合理性分析。  (8)改扩建项目完成后前段工序与配组总装和充电清洗工序的配套合理性。  (9)卫生防护距离的达标分析。  (10)技改后达标排放及总量控制。3.根据项目相关信息以及生产工艺流程图,W2和G7的主要污染物如下:  (1)W2的主要污染物有:pH、SS、COD、LAS、铅、硫酸盐。  (2)G7的主要污染物有:铅尘、硫酸雾。4.保留的生产线制板栅工段铅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以及技改后制板栅工段铅尘的最小去除率计算过程如下:  (1)制板栅工段铅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  制板栅工段排放标准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铅排放浓度限值0.70mg/m3,排气筒高15m时排放速率限值0.004kg/h。根据已知,该工段排放浓度0.34mg/m3,低于标准限值,浓度限值已经达标了。  排放速率=4.0×104×0.34×10-6=0.0136kg/h>0.004kg/h,排放速率不达标,因此,制板栅工程铅污染物排放不达标。  (2)制板栅工段铅尘的最小去除率计算  初始排放速率=4.0×104×4.26×10-6=0.1704kg/h;  最小去除率=(0.1704-0.004)÷0.1704×100%=97.65%。5.除地表水、环境空气、噪声外,现状评价还应监测的要素包括:  (1)厂址周边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特别是土壤中的铅含量。  (2)厂址周边区域地下水,特别是周边居民的饮用水井。  (3)厂址周边区域农作物铅含量监测。6.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简本中公众参与的内容应包括:  (1)公开环境信息的次数、内容、方式等。  (2)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次数、形式等。  (3)公众参与的要求、对象及形式。  (4)公众意见归纳分析,对公众意见尤其是反对意见处理情况的说明。  (5)从合法性、有效性、代表性、真实性等方面对公众参与进行总结。7.根据本项目的项目特点及题中所给相关工艺信息,环境空气监测应监测的特征污染物为铅和硫酸雾。8.在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之前,本工程的废水应满足的条件包括:  (1)W1、W2、W3及车间地面冲洗水应在车间进行预处理,确保第一类污染物铅达标排放;  (2)企业废水总排放口的水质应符合城市污水处理厂接管水质要求。9.改扩建项目“以新带老”的环保措施包括:  (1)生产工艺废水中的含铅废水应该在车间内单独处理,使车间排放口的排放浓度达到《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的要求。  (2)地面冲洗废水、洗衣废水、浴室废水单独处理,使车间排放口、洗衣房排放口、浴室废水排放口废水浓度达到《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的要求。  (3)制板栅工段的含铅废气应采用“旋风+布袋除尘+水喷淋”的工艺,保证达标排放。10.(1)“三本账”表见表2-4。(2)计算过程:  ①现有工程共两条生产线,铅尘排放量为20t/a。  ②根据现有工程污染物排放量推算源强[根据表1,现有工程铅尘去除率为:(4.26-0.34)/4.26=92.1%],单条生产线(25万KV·A·h/a)铅尘源强(即产生量)为:10/(1-92%)=125(t/a),如果将该单条生产线扩能一倍(50万KkV·A·h/a),则源强应该为:250t/a。扩建工程铅尘去除效率为97.7%,则排放量为:250×(1-97.7%)=5.75(t/a)。  ③“以新带老”措施为拆除现有一条生产线的前段工序而扩能,即铅尘削减量为10t/a。由于保留生产线现状不能做到达标排放,也需在本次扩建中采取措施实现达标,扩建后将铅尘去除效率由现在的92.1%增大到97.7%,则保留生产线的铅尘排放量为:125×(1-97.7%)=2.875(t/a)=3(t/a),削减量为10-3=7(t/a)。则两条生产线“以新带老”总的削减量为:10+7=17(t/a)。  ④全厂排放总量=现有工程排放量+拟建工程排放量-“以新带老”削减量=20+6-17=9。11.本项目水污染物“三本账”应核算废水量、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铅。  总体思路要核算清楚现有工程排放量、采取“以新带老”措施的削减量和扩建部分新增排放量。注意要分析“以新带老”措施对废水量、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削减,特别是对总铅排放的削减。12.(1)本项目熔铅工段的铅烟可执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2)理由:按《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对工业炉窑的定义,工业炉窑是指在工业生产中用燃料燃烧或电能转换产生的热量,将物料或工件进行冶炼、焙烧、烧结、熔化和加热等工序的热工设备。《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还规定了各种工业炉窑的二氧化硫、氟及其化合物、铅、汞、铍及其化合物、沥青油烟等有害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因此,本项目中熔铅工段的铅烟排放应执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13.(1)卫生防护距离的设置应根据近5年平均风速考虑。按《铅蓄电池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 11659—89)的要求,本项目生产规模为50万KV·A/a,按近5年平均风速的情况,设置卫生防护距离应为800m(近5年平均风速小于2m/s)、500m(近5年平均风速小于2~4m/s)或400m(近5年平均风速大于4m/s),设置的起点和重点是排放有害因素的部门(车间和工段)到居住区边界。  (2)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设置按无组织排放预测模式确定。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有无组织排放的项目,应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按无组织排放预测模式预测确定,从厂界到居民区边界。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jzgc/26310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