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某城市环保志愿者小黄觉得自己每天都生活在苦恼中。他和其他志愿者每个月都会上门

考试题库2022-08-02  25

问题 南方某城市环保志愿者小黄觉得自己每天都生活在苦恼中。他和其他志愿者每个月都会上门向小区居民发放垃圾袋并现场进行分类投放指导。“有督导的时候,分类效果明显就好,但往往过一段时间,乱丢混丢的又多起来。”厨余垃圾处理是一道中国特色的垃圾难题。小黄说,中国菜中汤汤水水的厨余垃圾占垃圾总量的2/3 ,其中的有机物会使其变臭,而且会污染垃圾中的可回收物。为分出厨余垃圾,要鼓励居民家庭把垃圾分干湿两类。可是即便只分出湿垃圾,准确投放率也不到30%。小黄看过一则简报,其中提到呼和浩特年降雨量400毫米,年蒸发量却可达2000毫米,湿垃圾没等处理就干了。“唉,可惜我们市不是呼和浩特啊!”小黄的母亲从老家来暂住,她把小黄家里阳台上一半的空间都堆放了废纸箱和废瓶子。“前段时间攒了一箱矿泉水瓶才卖1块多钱,卖废品现在也不划算,价格低还占地儿!”据估算,目前我国每年再生资源回收量有1.6亿吨,其中约8000万吨来源于生活垃圾,而我国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有2.5亿吨,生活垃圾的资源回收率达到30%以上。作为垃圾分类的重要环节,废品回收却一直没有被重视。小黄认为,居民把家中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卖掉,是良好的生活习惯。但目前可回收物的价格较低,而又常常不能马上处理,居民无处存放,这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由于干湿分类没有做好,被弃置的垃圾当中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被湿垃圾污染了,若再进行人工分类分拣,成本很高。邻居张大妈刚刚把垃圾分类丢好,就看到收垃圾的环卫工人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箱垃圾混倒进运输车。“分好了又被混运,还不如不分。”她对小黄说。目前,多数地方对垃圾分类的投入很少,就连投入相对多的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也难以满足需求。小黄以广州为例算了一笔账,“如果这样持续3至4年,仅垃圾袋就需14亿元,以200人配1名指导员计算,广州市1800万人,每年需花费40亿元。这样的投入显然不可持续。”小黄感叹,“唉,中国的垃圾分类到底有没有出路啊?大学生小丽来自苏北农村,今年放暑假回家,发现家里跟其他村民一样将地里的秸秆放火烧了,跟父母争吵起来。小丽:烧秸秆浪费资源,污染空气,又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你们不知道吗?母亲:知道啊。县里乡里年年宣传,村里年年广播,怎么不知道呢。小丽:那你们为什么明知故犯?父亲:你这孩子,说的轻巧。不烧,你能怎样?每年农忙忙死人,哪有时间来捯饬那么多的秸秆?小丽:不是说有企业要回收秸秆吗?母亲:那都是广播里说说的,到现在也没见有人来回收过。我们这里不沤沼气,又不养牛,那么多秸秆怎么办?现在搬进楼房住,家家户户也不烧锅灶了,当柴禾都没人要。小丽:政府不是有专门补贴,用于秸秆加工还田吗?父亲:要粉碎,买腐化剂,请人帮工,一亩地只补贴10元钱,够吗?小丽沉默了。她感到很苦恼,在博客中写道:看来光埋怨农民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焚烧秸秆是农民多年的习惯做法,省时省力又省心,一时很难改掉。随着PM2.5环境监测的升级,焚烧对空气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田间秸秆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给定资料1~2”中,小黄和小丽的“苦恼”反映了基层管理工作面临的某种困境。请指出这种“困境”,并提出改变这种困境的建议。(25分)要求:针对性强,建议合理、可行。不超过300字。

选项

答案

解析 2015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真题(湖南卷)

1.明确题型:题目为归纳概括题与提出对策题目的混合类型,两者皆属于客观题目范畴,因此在答题时遵照“材料至上”原则,从原文中提取或整合要点。

2.注重细节:(1)概括题指明“指出基层工作管理中面临的困境”,确定概括单一要素“问题”,由材料梳理可得,问题主要集中在“垃圾分类”与“秸秆回收”两方面,故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2)对策角度:题干中并未对答题身份有明确限制,故在提出对策时要以政府为切入点,符合官方做法。(3)控制字数:由于“一题两问”对字数要求比较严格,所以答案书写要言简意赅,分条书写,完善答案总体结构。

3.梳理材料:题干指定材料6、7两则,结合对材料梳理发现,通篇材料以案例和观点形式体现问题,对策并无直接表述,故在答题时先高度概括不足。整理分析得知,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重视、投入补不足;素养不足、缺乏监管;观念偏差、错误习惯;成本过高,不愿参与”,由问题逐一饭推对策即可。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gongwuyuan/85624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