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成群结队,一晚上能毁几十亩玉米、马铃薯。”时下正值马铃薯、玉米成熟收获的季

资格题库2022-08-02  25

问题 “野猪成群结队,一晚上能毁几十亩玉米、马铃薯。”时下正值马铃薯、玉米成熟收获的季节,但星月村的村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野猪太多了,防不胜防,村里有几百亩庄稼被毁了。”村民对记者小侯表示,野猪已成为他们最头疼的事。星月村位于LP山生态圈边缘,与小沟林场相邻,村里的庄稼地与林区相接。“上了年纪的村民都知道,那个林场可是野猪的‘老窝’‘大本营’啊。”村民说道。小侯看到,大部分农田里的玉米已经收割,还有小部分玉米正在收割。“种了5亩玉米,有3亩被野猪毁了。”正在掰玉米的村民大贵说,幸亏他发现及时,否则毁坏的更多。野猪经常光顾玉米地。“这些田里的玉米棒都被吃了,剩下玉米杆。”村民老李指着玉米田说,“去年也有人告诉我们尽量不要种玉米、马铃薯这些野猪特别爱吃的作物了。可是你看看我们这儿的土地,就适合种玉米,种马铃薯这些啊。而且它们是杂食动物,啥都吃。”同时,小侯还看到,在成片的玉米田中间,有几块绿油油的燕麦田,村民马大姐正忙着收割燕麦。“燕麦没有成熟,怎么就收割了?”小侯提出疑问。“野猪毁了玉米,下山没有吃的,就毁坏燕麦、冬小麦。”她说,她要抢在野猪没有毁坏之前,赶紧收割,有了麦穗起码还能当作饲料用。“十年前,野猪开始在村里出没,当时出现的次数和数量比较少,一个月能见到一两次。”老李介绍,但从此以后,野猪逐年增加。最近几年,野猪成群结队出现,一般三五只,最多十几只,一只野猪一晚上就能毁坏十几亩庄稼,十几只野猪在庄稼地里肆意毁坏的程度就更严重了。小侯行走在小沟林场附近,时不时可以看到野鸡从庄稼地、林间草地惊飞而起。“野鸡、野兔、野猪在这里太常见了。”林场书记老张说,他们巡林时,经常看到成群的野猪。老张是一名老护林员。过去,林场主要是依靠砍伐木材和种植经济林维持发展,生态破坏较为严重,很多野生动物迁徙到其他地方。而如今,经过十几年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林区生态逐渐恢复,空气清新、景色怡人,吸引了不少人来游玩。但生态系统仍然很脆弱,没有达到“自愈”的能力。“野猪等野生动物逐渐迁回,生物链没有完全形成,它们现在没天敌,只能让它们这么‘嚣张’。”老张表示。小侯了解到,林场职工现在主要任务是巡林,防止发生火灾和不法人员盗伐木材、盗杀野生动物,还有一部分人开办“林场文化特色旅游”“林场旅馆”等增加集体收入。近年来,游客人数不断增加。去年,林场职工人均增收1万余元。附近的村民在农闲时,到林场里来务工,收入也增加不少。林场职工和村民都感受到了生态恢复带来的好处。“经常有外地人来到村里,希望村民配合捕杀野猪,但均被村民拒绝。”老张说,虽然村民对野猪毁坏庄稼既无奈又“痛恨”,但这些年的普法宣传工作做得扎实,村民们都知道野猪不能随意捕杀,只是采取温和的方法驱逐。根据“给定材料1”,概括出该村近年来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20分)要求:全面、准确、简明,有条理,字数不超过200字。

选项

答案

解析 2019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真题(云南乡镇卷)

此题采用踩点给分原则进行赋分。一、解释清楚“有居民,方有民居”这句话意在强调居民对于民居保护的重要性。(3分)二、民居的重要性体现:代表着中国的人文精神和生命血脉(2分)是家,是安身之处和心灵寄托(3分)  三、缺乏居民导致的问题:没有居民的民居问题突出:一方面,容易沦为“空心村”,缺乏生活气息和人情味(3分)。另一方面,没有居民无法及时察觉民居安全隐患并修缮,容易导致民居破坏(3分)。 四、对策: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古民居保护,以人为本(2分),既要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又要避免过度现代化和商业化改造(2分)。五、语言文字表达能力(2分);



本题需要我们根据材料2,谈谈你对划线部分“有居民,方有民居”的理解。这是一道综合分析题中的理解题。要答好理解类题,需要指出题干句子中语意不明的词语的意思。具体到本题,要指出“有居民,方有民居”的含义:有...方有...,这个句式等同于有...才有...,强调的就是居民对于民居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材料,通过村支书之口可以看出当前在民居的困境和古民居保护过程的存在的问题,而后在村民老王的牵头下对民居进行了保护和修缮,因此可以从材料中提炼出当前民居保护中的问题和对策两个要素。最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对此题进行表达即可。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gongwuyuan/85592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