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 【背景链接】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完善公共文化

练习题库2022-08-02  26

问题 公共文化服务【背景链接】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向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包含了更多文化期待。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电子阅报栏等来到群众身边,正在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提出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  近年来,北京公共文化服务取得显著成绩,已建成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达到7131个,覆盖率98.85%,实现了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硬件设施的健全也对软性服务提出了更丰富、更具体的要求。2018年,市、区文化部门用于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支出达5.2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67.8%。  【公考角度解读】  [权威论述]  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习近平  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习近平  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  [内涵和特征]  公共文化服务是由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为满足人民基本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并从社会公益性出发,为人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它是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在文化领域的明确体现。  当前我国大力构建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  [成绩]  首先,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供给更加充分,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立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具体操作规范三个层次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其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条件有效改善,公共图书馆仍是增长最快同时也最受欢迎的公共设施。  再次,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更加合理、形式更加丰富,文化精品更多。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已由过去改单一的“送文化”为“种文化”,更加注重群众自我生产与自我服务,活动数量明显增加,形式更加多样化,地方性传统型的民间文化活动越来越具有品牌效应。  [问题]  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匮乏,公共文化服务的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离城镇愈远,公共文化服务愈弱。真正下沉到农村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比较匮乏,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不易享受到。  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人员缺乏,专职人员很少。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主要表现在资金投入的逐年加大、基础设施的改善等硬件方面,公共文化服务的基层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质不足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刚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民众弹性需求之间的矛盾。公共文化服务除了不均等问题,还存在内容单一、供给过于刚性等问题,没有很好地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对接。比如,在许多农村地区,留守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占人口大多数,而送到农村的图书、电影等却千篇一律,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实际需求。许多城市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建在交通不便的市郊。许多文化服务机构的开放时间与人们的上班时间重叠,不便于人们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等。  [对策措施]  均衡分布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均等化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必然要求,需要以服务民生为导向,逐步实现经济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相均衡,不同种类公共文化服务相均衡的目标。各级政府要积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在政策等方面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薄弱环节、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和活动等倾斜,针对一些地区的老旧工业区和城乡结合部地区公共文化资源比较匮乏的现状,新建不同类型的综合性文化中心,逐步使辖区文化资源均衡分布。  力争文化服务对象全覆盖。公共文化的宗旨就是文化惠民,要惠及各个层面的民众,最终实现文化服务均衡的目标。通过建立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满足普通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建立困难群体和特殊人群基本文化服务保障机制,推动城乡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农民工、老人、残障人士开放,保障各类人群都能公平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让本地居民文化活动有舞台、流动人口文化活动有去处、外籍人口文化活动有渠道、专业文化需求供给有保障。  创新文化服务供给。要建立“以需定供”的文化产品供给模式,通过开展调查、建立配送机制、组织文化活动,从数量、供给、服务等多方面创新文化产品的形式和载体,如针对文化艺术的欣赏、文化媒介的提供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分别开发吸引力强、参与度高的文化产品,形成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体系。要加强文化与科技的对接融合,实现科技助推文化发展。推广一些地区试点数字文化社区等项目,实现文化资源的内容、载体、传播渠道的全面创新。构建集数字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交流互动平台于一体的数字文化网,提升数字化、信息化文化建设水平。  完善文化管理运行方式。在坚持好“中央、省(直辖市)、市(地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这一传统行政层级的基础上,尝试建立对区域资源具有整合功能的“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居委会”等文化自治组织,引入民主化参与、社会化运行管理。统筹考虑区域面积、群众需求、人口数量、环境特征等因素,在运行上更加突出“特色”,在严格按照规划确定建设标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  1. 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的“短板”  2. 公共文化服务的回归与创新  3. 让科技助力公共文化服务  [精彩开头]  示例一  文化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个人修养的体现,社会和谐的表征,更是国家强大的泉源。在公共文化领域,曾经“辉煌”不再,今日“萧条”依旧。虽然国家不断增加投入,提升建设水平,但发展程度不均,惠民项目利用率、参与度不高,群众满意度低等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在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为民服务,以人为本,回归公益属性,创新理念模式,注重文化软实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示例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当前,社会大众的公共文化需求日益凸显,建立标准化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回应群众期许、提升文化治理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精彩结尾]  示例一  补齐对特殊地区和人群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不到位、覆盖不全面这块“短板”,让公共文化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全体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加强设施、机构和队伍建设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正是这一过程中极为坚实、有力的一大步。  示例二  治世修文,化育人心。让我们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为指引,将服务重心放在惠民,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加殷实的公共文化服务,让群众享受到更多文化建设成果,让经济强省美丽的列车跑得又好又快。

选项

答案

解析 无解析,请查看标题题目及内容  www。jinkaodian.com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gongwuyuan/85502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