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片段教学 2. 内容: 3.基本要求

考试题库2022-08-02  82

问题 1. 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片段教学2. 内容:3.基本要求:(1)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帮助学生理解写作背景;(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4)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并理解文章重点字词,浏览、略读课文,把握文意,理解体现出作者缅怀奥斯维辛遇难者的相关语句。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方式阅读课文,学习本篇新闻稿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赏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创伤,进而热爱和平,抵制暴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描写作者缅怀奥斯维辛遇难者的相关语句。教学难点: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创伤,进而热爱和平,抵制暴力。【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1.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辛德勒的名单》的电影片段,请学生谈谈看完之后的感受如何。2.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在和平年代茁壮成长的我们也能通过影视作品感受到二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痛苦,其实在文学作品中不仅有对战争的讲解,也有对战后情况的描述,今天我们要学的便是这样的一篇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读通全文1.教师播放名家范读音频,学生认真听。2.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3.教师点名请学生朗读课文,把每个词读正确,读响亮,并给予反馈评价。(二)理解课文大意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课文大意,不懂的地方同桌之间交流讨论。2.提问:本篇课文是一篇描述奥斯维辛新闻稿,你对奥斯维辛有什么了解呢?要求:学生相互讨论总结,进行汇总。明确: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德国人曾在二战期间在奥斯维辛修建了集中营和众多的” 杀人工厂",这里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1945 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奥斯维辛的集中营等建筑,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1.提问:本文开篇一句"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作者为何还要完成本篇报道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进行思考。教师总结:是为了完成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教师追问:对谁的使命呢?要求:学生略读课文,找出答案。明确:是对曾经在这里的遇难者的使命。2.提问:此时到达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的人是什么心情状态呢?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进行回答。明确:安静地、默默地、很快望一眼步履慢了下来。教师追问:游客们先是“很快",后又“慢了下来”,为何?要求:学生细读本段,思考并回答。明确:当游客想到这里曾经用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来屠杀无辜群众的时候,心情很是沉重,于是慢下来脚步,表达对牺牲者的悲痛之情。3.提问: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段描写,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并找到关键字词。明确:本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将屠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与生机勃勃的菊花放到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师追问:作者为何要对比呢?要求:学生讨论,教师点名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纳粹残酷暴行的讽刺,无论其用怎样恶劣的手段都阻止不了生命的怒放。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最美好的顽强生命的赞叹,对和平的歌颂。4.请再次朗读这段话,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表达出来的对纳粹残酷暴行的讽刺,以及对人世间最美好的顽强生命的赞叹,对和平的歌颂。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提问:继续播放视频资料,请同学对战争与和平的关系给出自己的解读。要求:学生自由发言。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教师进行相应的补充。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1.写一则300字的小作文:战争中的无辜牺牲者,我想对你说……2.收集二战中的感人故事,并进行分享。板书设计: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274864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