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最全题库2022-08-02  10

问题 1.题目: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片段教学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2)理解文章大意;(3)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记”的相关文体知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作者游山的心得,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作者“尽吾志”“深思而审取”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游山的心得。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请学生分享旅游的经历及感受,由此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了解文体及作者
1.学生齐读课题,说一说对题目“游褒禅山记”的理解。
明确:“记”是一种文体,从形式上看有奏记、游记、杂记等。从内容看,分为四类:记游(《游褒禅山记》)、记事(《五人墓碑记》)、记亭台楼阁(《岳阳楼记》、记物《核舟记》)。“记”:古代游记中一种特殊体式,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常常涉及哲理问题。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2.学生结合课前的预习,介绍作者,教师进行补充。
明确: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为宋朝一大家。其散文雄健峭拔,语言简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二)解决生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断句。
3.教师检查反馈,提醒学生注意“家、王回深父”等字音。
(三)了解文章内容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章大意,不懂的地方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
2.教师检查自学效果:请学生翻译部分句子,教师选讲实词、虚词。如:
(1)“距其院东五里”中的“东”名词作动词,往东走。
(2)“常在于险远”中的“险远”形容词作名词,危险遥远的地方。
3.提问: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1-2段):记叙游山所见到的景物和经过。第二层(3-4段):议论游山的心得。第三层(5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了游山的同伴和时间。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作者在游山时看到了什么景色?
要求:齐读课文,自主发言。
明确:仆碑、前洞、后洞。
教师追问:作者是如何描写的?有什么写作特色?
明确:
(1)在描写仆碑时特别提到仆碑上的文字,辨识“华实”之“华”。应为误读,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主要是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2)在描写“前洞”和“后洞”时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窈然、深、寒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记游者甚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对比。
2.提问:作者游洞后出来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明确:后悔。
教师提问:他为什么要后悔呢?
明确: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说理议论作铺垫。
3.提问:作者认为如何才能“不悔”?游山后有什么心得?
明确:
(1)欣赏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到达目标)
(2)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尽力却没到达目标)
4.提问:作者认为如何才能欣赏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明确:志、力、物。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主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
5.提问:作者出洞又遇仆碑,此时他论说了什么道理?
明确:治学要深思而慎取。
6.提问:作者游山时,从具体的小事悟出了许多的人生哲理,这样的写作特点叫什么呢?
要求:小组展开讨论,教师适时引导。
明确:因事见理,让道理有据可依。
7.朗读指导: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把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带入到朗读中,也可以想象如果你是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又会有怎样的心得体会呢?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文章最后为什么要补叙同游者?运用这种定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几乎成为一种定式,比如柳宗元《小石潭记》结尾:“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日奉壹。
作用:
①集中笔墨,使主体突出。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得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第2段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
②节省笔墨,使行文简练。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启示。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课后搜集王安石其他的作品找来读一读,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
2.仔细阅读《石钟山记》,体悟其中体现的作者情感和思考,并说说和《游褒禅山记》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游褒禅山记仆碑——治学要深思而慎取前洞、后洞——尽吾志无悔矣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274862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