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兰亭集序》 2.内容: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朗读

admin2022-08-02  32

问题 1.题目:《兰亭集序》2.内容:3.基本要求(1)有感情朗读课文;(2)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逐步递进;(3)配合适当板书设计。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清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一一兰诸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
1.邀请一位同学学生读注释①。
2.教师补充: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酒放脱。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3.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章。
三、初读文章
1.同学们,听课文朗读音频,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3.重要词语:、
(1)实虚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信可乐也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以之兴怀修短随化
喻之于怀故列叙时人
(2)通假字:虽趣舍万殊
(3)活用词: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多义词
(1)乃重修岳阳楼邹忌修八尺有余内修政理茂林修竹修禊事也
(2)终期于尽度已失期不期修古行有期年
(3)其致一也齐心一力以致臣节致市民聚万货颇有野致
(4)临文嗟悼把酒临风曹公已临其境哀临三日
(5)列坐其次引次江北破军次之贤能不待次而举
(6)所以兴怀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吾知所以拒子矣
(7)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5.成语及常用语
(1)游目骋怀:开怀。
(2)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束缚。
(3)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变迁而发生变化。
6.常识
(1)纪年法:岁在癸丑(干支纪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帝王年号)
赵惠文王16年(王公纪年)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年号干支并用)
(2)暮春:孟春、仲春、季春。
(3)修楔:在风俗,临水为祭,消除不祥,选在三月三日。
7.资料补充
(1)《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旷之子,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岁,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遗书,劝使应命,乃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谢安未仕时也住那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2)《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四、品读课文
1.书法是抒情的
同学们,“书者,抒也,散也,散怀抱也”,“文则数字成其言,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怎样借书法抒情的?书法中能否看到王羲之的情绪波动?欣赏《兰亭集序》冯承素摹本图片,讨论、发言。
前面和后面看得见情绪的波动,涂抹的草迹流露出喜与忧。这些书写的痕迹与文脉是贯通的,我们即使不读文章,只读一读帖,就能知道那个惠风和畅的上午王羲之的心情变化:前段字迹隽秀工稳,行距较大,舒展开朗,写的是兰亭雅集盛况,可见书写此段时作者心情愉悦;随之行距渐仄,行笔加快,字亦稍粗放,笔误涂抹之处增多,体现了作者由乐而忧由忧而悲的微妙情绪变化。高妙的书法家会以笔写心,以微妙的笔触表达心迹,拙劣的书法家每幅字都是一样的,看不到书写时的心境。
2.书法是表现个性的
(1)“书,如也,如其字,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多媒体展示)从《兰亭集序》可以知道王羲之是个什么样的人?找三个性格迥异的同学板书,并分析其自己与性格的关系。
放荡不羁的人——龙飞凤舞,气势不凡
谨小慎微的人——毕恭毕敬,刻板
坚强倔强的人一一刚劲有力
(2)从《兰亭集序》课件王羲之性情如何?(散淡、儒雅)
3.文学的兰亭
(1)以人为本的诗意生活
同学们,自由读一二段,寻找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美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赏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乐事——会于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反观现代人的生活:紧张、竞争,、恐惧。空气是污浊的,环境是污染,工作高强度,居住拥挤。人生活的目的是什么?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地方与人的生存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小结:一二两段触景生情、眼前美景、信可乐也。
(2)哲学的兰亭
a.再读三四段,思考,人生是否都由快乐构成?人生是由什么构成的?
人生之乐:欣于所遇——爱情、金钱、权势、名誉。
暂得于己——一时的快乐。
怡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得意忘形)
人生之忧:情随事迁,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
小结:人生难免为“欣于所遇”的乐和“情随事迁”的忧而左右,忽有忽乐,或忧或乐,直到死亡的来到一终期于尽,而这死是否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呢?答案是不能确定因为修短随化。
b.课文读到这里,我们感到岂不痛哉,文章到此洋溢着生命的无奈,死亡的悲哀,人在死亡面前,能做些什么呢?请大家读第四段,体会生命的痕迹。生命的无奈,死亡的悲哀是从古到今一贯存在的。
昔人(兴感之文)王羲之(临文嗟悼)其致一也后之览者(有感于斯文)
在真实的死亡面前,战国时期的庄子已有觉解:生是痛苦;而死是一种解脱,复归大道,浮生若梦。死就是从梦中醒来。庄子竭力消除死亡的痛苦和人对死亡的畏惧。甚至以死之美好否定生之痛苦,否定现实世界的真实。这是一种被动的无力的受虐似的对死亡的接受,其实简介的否定了人生的价值和人的尊严。
c.人在死亡面前是否真的无能为力呢?
古人云人生之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都留下生命的痕迹。
d.书法是追求美的,书法要“达其性情,形其哀乐”,要写出字的生命感。正所谓“种种笔法,如人坐卧、行立、奔趋、揖让、歌舞、擘踊、醉狂、颠伏、各尽意态,方为有得。”
我们来欣赏《兰亭集序》冯承素基本图片,让学生感受、品评、欣赏书法中的生命气息,并尝试用一两个字概括。(姿媚、俊朗)
五、总结全课
孔子说:我死了,但我的道要传下去。
王羲之说:我死了,但我的书法要传下去。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我们都死了,我们的什么可以传下去呢?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
2.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274862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