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新课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你了解这个节日吗?(引导学生畅谈)端午节的原始形态是庆丰收,后因屈原投江这一天刚好是端午节,所以这个节日就渐

考试题库2022-08-02  15

问题

选项

答案

解析 (一)导入新课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你了解这个节日吗?(引导学生畅谈)端午节的原始形态是庆丰收,后因屈原投江这一天刚好是端午节,所以这个节日就渐渐让位于对屈原的悼念,也称“诗人节”。屈原为什么值得人们如此敬仰怀念呢?今天就走进《离骚》中一探究竟。【板书:离骚】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相互分享作者及文章相关资料,进行预习检测。
明确: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也称“楚辞体”或“骚体”。
2.老师播放名家范读的音频,同学们跟读课文,把握诗句读音、节奏、重音。
明确:一般每句三到四拍,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疏通文意:自由朗读,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诗歌意思,并标出疑难之处,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点拨。
明确:通假字:“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词类活用:“高余冠之岌岌兮”。“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加高。
(三)深入研读
学生齐读第一段,鉴赏重点语句,感知屈原的精神魅力。
1.首句“长太息以掩涕兮”是说他声声叹息掩面拭泪,他为什么流泪呢?
明确:哀民生之多艰,为国家为百姓而感到忧愁,为国计民生感到深沉的悲哀。
2.屈原说自己“朝谇而夕替”,造成他的不公平遭遇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主要有四方面原因。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崇尚美德,洁身自好。)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怀王贤愚不分,荒唐昏庸。)③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群臣嫉贤妒能,诬陷忠良。)④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世俗之人投机取巧,违背道义,歪曲事实,互相苟合取悦他人。)【板书:崇尚美德、君王昏庸、群臣嫉妒、世俗苟合】
3.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腐朽社会。屈原面对这种黑暗的政治现实,他的心情如何?他是否改变了自己的初衷?请用原文的话回答,并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忳”“郁邑”都是忧愁烦闷的意思,屈原连用两个表达苦闷的词,可见他内心忧闷之深。“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政治越是黑暗,屈原越是忠贞不屈,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宁愿突然死去也不愿做出世俗小人的丑态,只因他崇尚美德,虽九死未悔。正是这样,才更能够表现屈原的爱国忧民情感以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板书:九死不悔】
4.朗读全文,思考:应带着怎样的感情诵读《离骚》?试读出情感。
明确:幽怨、苦闷。
(四)拓展延伸
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明确:可以理解他的举动。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能走这一条路。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离骚》是屈原的心灵歌唱,尽管大江东去,朝来暮往,屈原的精神仍照耀着世人,为后人指引着方向。
布置作业:屈原为什么如此执着于“美政”理想?思考此问题,查找资料,写一篇400字左右的随笔。
【板书设计】略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274860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