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1月5日 下午 安徽阜阳

题库2022-08-02  20

问题 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考题回顾题目来源1月5日 下午 安徽阜阳 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2.内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基本要求:(1)朗读课文,体会写景部分的意境美;(2)三国英雄群起,分析作者为何只写了周瑜一人;(3)合理的板书设计,十分钟试讲时间。答辩题目1.结合本学科谈谈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2.在授课中怎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变化?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激起兴趣师出示赤壁之战图片的PPT,提问:三国是个英雄辈出、充满魅力的时代,奠定三分天下局势的那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什么?(生答赤壁之战)那场战役虽然过去了近1800年,但是每一个人一旦来到赤壁,当年旗鼓震天的情形仿佛又萦绕于脑海,赤壁之战八百年后,一位伟大的文坛泰斗来到赤壁,写下了一篇和赤壁之战一样流传千古的伟大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位伟大人物就是苏轼。(二)朗读体会节奏美1.名家范读。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提问: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2.自由读(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词句内容,读顺节奏)3.代表读,学生评价,老师指导朗读。(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三)再读分析,把握内容1.生再读词,概括上阕、下阕分别写了什么?明确:上阙:描写了赤壁奇景。下阕:怀念周瑜,抒发感慨。2.写景分析。(1)提问:上阙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或你脑海中的意境,它的特点是怎样的?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讨论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统一,意思接近即可。)(2)提问: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你觉得上阙中哪些词用得很有味道,为什么?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明确:三个词――淘、穿、卷。(3)用的什么写作手法?在此如此描绘景物意图是什么?明确:这几句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描写赤壁雄伟壮丽的奇景。作者特意把周瑜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写,显得气势豪迈。(四)合作交流,分析情感1.生讨论:三国时那么多的英雄豪杰,词人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结合作者背景,找出二人之间的对比。周瑜?苏轼年龄:34岁 47岁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2.提问:这时的作者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他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从词中用原句回答。明确:“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追问:他此时此感是什么?明确:作者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3.提问:面对和周瑜这样的对比,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极吗?(请生用课文原句回答)明确:不消极。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总结:作者的感情变化从惆怅到洒脱,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就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请带着感情再读一遍课文。(五)布置作业预习《定风波》,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异同。【板书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上阕?景(大江赤壁) 江山如画(承上)情(怀古追雄) 一时多少豪杰(启下)下阙?怀古(遥想) 伤己钦佩周瑜?感叹自我寄托抱负?实现超脱1.结合本学科谈谈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2.在授课中怎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选项

答案

解析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有过对学习兴趣培养的观念,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把教育的新理念切实落实到教学的课堂实际中,让更多的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
1.教师情绪饱满,教学语言优美。教学语言要规范、生动、幽默、风趣、典雅,这就是语言优美。老师的语言优美,学生当然爱听爱学。这对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自己的特长设计运用不同的导语,比如讲故事、唱歌、展示多媒体课件、出示挂图、播放音乐、成语接龙等等。例如:在教学本课,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长江滚滚这首音乐或者播放一小段赤壁之战的战争场景,然后播放名家的配乐朗读将学生引入到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在优美的视觉与听觉享受中已经感悟了课文的意蕴,从而为下面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开始之际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教学过程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语文教学就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

2.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大观洒脱的一个,这首词他感慨岁月将老自己却壮志难酬。即便如此,苏轼仍是苏轼,在叹息后笔锋一转,“人生如梦,一尊坏酹江月!”这种境界是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的地方,在这苏轼怅然感慨的心情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设置探讨问题:三国时那么多的英雄豪杰,词人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由此引进,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怅然惆怅之感。对于作者感情的变化通过设置这样的探究问题:面对和周瑜这样的对比,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极吗?引发学生的讨论探究,从而引出作者的情感变化。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后,学生再读和听范读,注意其中的音调和情绪的变化,通过读来进行巩固从而能够在读中升华,更进一步了解苏轼的豁达。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274847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