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大屏幕上播放电影《建党伟业》的片段,请学生观看。 提问:影片中孙中山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中原豪俊,望旆来归,

题库2022-08-02  18

问题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大屏幕上播放电影《建党伟业》的片段,请学生观看。 提问:影片中孙中山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中原豪俊,望旆来归,草泽英雄,闻风斯起,大兵既至,诛罚必申。”孙中山要讨伐的是谁? 学生可根据所学和影片回答:袁世凯。 教师引导:孙中山为什么要讨伐袁世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根据疑问顺势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护国战争的背景 过渡:孙中山为什么要讨伐袁世凯呢?哪位同学可以结合上节课的知识说一下。 学生可根据上节课所学回答:因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引起社会各界的不满。 教师继续提问:正如刚刚影片中宋庆龄提问的那样,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交由袁世凯之后,并不担任要职,也没有军队,那他如何讨伐袁世凯呢? 教师继续播放影片,请学生结合课本和影片进行归纳。 学生观看影片后结合课本回答:梁启超和蔡锷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袁事宜。1915年蔡锷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除蔡锷之外,南方宣告独立的还有李烈钧、唐继尧。这些将军组织与蔡锷一起,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二)经过及结果 过渡:袁世凯会放任这些人前来讨伐自己么?他是怎么应对的?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在继续播放《建党伟业》的片段,观看影片结束后,请学生担任战地记者,结合大屏幕上出示护国战争的形式示意图,总结护国战争的大致经过和结果。 学生可根据影片及示意图进行回答:南方的护国军在蔡锷等人的带领下与袁世凯的北洋军在四川、江西、广西等地展开激战,最后袁世凯因各方压力,被迫取消帝制,护国战争结束。 (三)袁世凯战败的原因 过渡:袁世凯在1916年3月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为什么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但最后仍然以失败和死亡告终?原因是什么? 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结合大屏幕上出示的史料,用5分钟时间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从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北洋军内部等分析。学生讨论后回答:袁世凯的复辟帝制不得人心,北洋局内部也阳奉阴违;孙中山、蔡锷等人的积极反袁。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反侵略、求民主是近代中国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袁世凯复辟帝制是个人野心的膨胀,更不符合历史发展和人民的期望,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老师一同回顾本节课所学。 2.作业:袁世凯的死亡是否意味着民主共和已经完全实现?护国战争结束后中国社会又处于怎样的局势?请同学们课下观看《建党伟业》的后续内容,也可以查找其他资料,下节课一起交流和学习。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护国运动与护法运动的区别。 【参考答案】 护国运动是本节课所讲,发生于1915年-1916年,又称护国战役、护国战争、护国之役、洪宪之役,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 护国运动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下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 护法运动又称护法战争,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指1917年7月到1918年5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 2.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参考答案】 中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由于知识的陌生和复杂可能会有一定的抗拒或紧张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出现繁难偏重的知识讲授,尽量采用直观明了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历史; 其次,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加强历史与生活的联系;采用多媒体辅助、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而不是死板生硬的讲授知识; 最后,应当秉持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不要使用填鸭式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274746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