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带领同学回顾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所进行的探索,指出这些探索都未能成功,提出疑问:“面对这种情况

admin2022-08-02  49

问题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带领同学回顾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所进行的探索,指出这些探索都未能成功,提出疑问:“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的革命道路将何去何从?”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引导知识回顾,提问:辛亥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主和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教师出示袁世凯的《大总统祭圣告令》节选,并提问:辛亥革命之后的政局如何? 史料如下:学生分析史料,回答问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定思痛,认识到只变革政治制度无法挽救中国,只有改造国民的思想,使民众觉醒才能救中国。 2.概况 教师播放新文化运动的纪录片,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并回答如下问题:(1)新文化兴起的标志是什么?(2)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哪里? 学生观看视频,进行总结,可以认识到:(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2)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3)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内容 教师出示史料,提问: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宣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核心是什么?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回答问题:两位先生指的是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民主和科学,说明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 教师继续展示《狂人日记》的片段,提出问题:新文化运动还提倡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鲁迅先生通过文章抨击封建礼教,指出其吃人的本质,这是对旧道德的抨击。 教师展示史料三和史料四,继续引导:你对新文化运动中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这件事怎么看? 学生通过分析,回答问题:封建礼教是封建统治的基础,反对儒家传统文化可以打击封建统治,但儒家传统文化也有进步的地方,应该辩证看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不应全部否定。 教师之后展示《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书影,请同学们自己总结其主要主张。 学生总结内容,回答问题: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建立通俗、平易、新鲜的文学。 2.意义 教师出示材料,之后提出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如何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讨论5分钟后派代表来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进步性:(1)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冲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2)促使民众的觉醒,特别是知识青年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3)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推动了文化的平民化。 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建构知识体系来结束本堂课,强化学习效果。 2.作业:针对新文化运动的消极影响,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节课讨论。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 1.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几个历程? 【参考答案】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技术”。 (2)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 (3)从1915年到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4)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2.怎样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参考答案】 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苏联霍姆林斯基曾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那么让课变得有趣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采用创设情境营造愉快的氛围。 (2)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学贵质疑”、“疑是思之路,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3)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274745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