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朗读唐朝诗人王珪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提问学生:诗中的汉祖是谁

admin2022-08-02  19

问题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朗读唐朝诗人王珪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提问学生:诗中的汉祖是谁呢? 学生回答:建立西汉的汉高祖刘邦。 教师追问:西汉是如何建立的?建立之初面临着怎样的社会境况?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播放纪录片《楚汉之争》的片段,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楚汉之争的结果如何? 学生观看后回答: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 教师接着提问:在楚汉之争中为何刘邦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并结合课下收集的资料回答,之后教师总结:楚汉之争后刘邦、项羽相互角逐,在这场比拼中,项羽具有强烈的旧贵族意识,不善于用人,不能重建统一王朝。而刘邦知人善任,因势利导,终于战胜了项羽。 教师补充: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二)社会境况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刘邦好不容易坐上了皇帝,心里兴奋之情言溢于表,可是没过多久,高祖却眉头紧皱起来。西汉之初遇到究竟遇到了怎样的困境呢?材料 而汉则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饿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 学生结合史料及教材,回答问题:1.西汉建立之初,人民失去农作之业,从而发生大饥荒;2.全国只有五千石粮食,人们互相残杀啃食,死的人超过了一半;3.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落;4.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 教师紧接着提问: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社会境况?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及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造成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教师用语言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生活中当时的社会,你会面临什么? 学生结合之前的回答畅所欲言:作为农民我会面临饥饿,食不果腹,因为战争家里劳动力少、农具稀缺,没办法更好地耕作;作为商人面临社会动乱,没办法更好地交易;作为教师,没办法安心授课。 教师总结:长期的战乱使得汉初生产、生活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 (三)启示 教师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思考:如果你是西汉初年的朝廷大臣,你认为此时西汉的首要任务是什么?给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呢? 学生交流后,回答:汉朝首要任务是要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才能化解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战争不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只有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人民才可以生活得更加幸福。我们要坚决抵制一切破坏社会安定的因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作业:学习本课后,你对汉朝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有什么建议呢?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下节课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观点。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 1.说一说文景之治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2.请你说一说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点? 【参考答案】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以任务型教学指导下的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274744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