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

练习题库2022-08-02  11

问题 1.题目: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片段教学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起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沉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勾画有疑难的字音;
2.教师范读,指导诵读(读音和句读);
3.学生自由朗读,力争流畅;
4.理清思路,提问: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理解第一段的地点时间人物。
要求:学生归纳
明确: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
朝暮景色——四季景色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三、研读诗歌,深入分析
第二段——风景画
1.提问:朝暮景色有何特点?
要求:朗读第二段
明确:“日出而林靠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2.提问:春夏秋冬景色有何特点?
要求:学生回答。
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提问:“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第三段——风俗画
1.提问: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要求:学生朗读第三段
明确: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2.提问: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要求:小组讨论。
明确: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3.提问:文中是怎样写出滁州百姓出游之乐的?
要求:学生用原句回答。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4.提问:滁人的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反映出来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一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此时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5.提问: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
要求:学生找出句子并读一读。
明确:“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第四段——众人归
1.提问:本段写了哪些乐?
要求:学生读第四段。
明确:三种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众宾之乐。
2.提问: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要求:小组讨论。
明确: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从太守游而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3.说说本文语言的特点,并勾画句子。
要求:学生读课文,小组讨论。
明确:本文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地抒发。
“也”字用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的句式。
(2)表示肯定语气。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
5.提问: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要求:学生自主探究。
明确:写景与抒情相结合。(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要求:学生自由表述。
明确: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修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豁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师生共同小结:太守的“乐”有目接山水之乐而乐,耳听禽鸟之声而乐,眼见滁州游人之乐而乐。作为被贬至滁州的太守,作者娱情山水排遣内心的郁闷,确也得到山水之乐,更主要的是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于民同乐之中,“与民同乐”是他的理想,这正是他在失意中仍坚守自己的理想之后所得到的心理慰藉。这种“乐”也许并不为别人全知晓,也不需要别人都知晓,而他自己却愿意自得其乐。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背诵文章。
2.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谢谢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欧阳修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写景与抒情结合政治理想:与民乐复杂情感:难排遣的郁闷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274630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