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闭上眼睛

考试题库2022-08-02  17

问题 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大家闭上眼睛,听听这首歌,想象一下周围的环境。(播放腾格尔的《天堂》)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好,现在请同学们睁开眼睛,看看眼前的这幅图片,跟你们想象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展示草原图片)那么,有没有那么一首诗,能写尽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呢?当然有,它就是《敕勒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二)初步感知1.教师介绍北朝民歌和乐府诗。2.播放名家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听准每个字的读音。3.生自读课文。(1)自己大声朗读;(2)同桌一人读课文,另一位学生想象画面;4.跟读音频,体会名家读的韵律与语气。5.代表朗读,选三个人,及时指导。6.指导写字(1)多媒体出示“似、野、苍、茫”,教师示范写字。(2)学生练写。学生先按笔顺描一描,再写一个。学生互评再写字。(三)深入研读1.请快速朗读诗歌,说说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2.天空是什么样的?(苍苍)3.草地是什么样的?(茫茫)4.天空和草地,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呢?(辽阔无边)5.风吹草动后,能看见什么?(牛羊)6.你觉得草和牛羊长得怎么样啊?(茂盛肥壮)7.天空和草地是什么状态呢?(静态)8.牛羊是什么状态呢?(动态)这就是动静结合的写法,这样的写作方法可以让景物更生动,富有生机,以后写作的时候,也要多运用这种写法,我们的作文水平会更高。9.“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教师出示敕勒川的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10.“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好呢?(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四)巩固提高男女生分组比赛朗读民歌,带着草原人民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五)小结作业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感受了大草原的美景,更体会了牧民对这片草原的热爱之情。请同学们再大声朗读一遍,读出感情,读出我们对这片草原的热爱!作业:1.背诵本诗。2.把诗中的画面,描绘给父母听。【板书设计】1. 新课标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你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2.《敕勒川》是一首民歌,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选项

答案

解析 1.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衡量一节课的好坏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看接受掌握了多少。我们应努力改进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整体感知环节。我采用了同桌互助的形式,一人朗读,一人想象民歌中的画面,减少了老师对于课堂的干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是在深入研读环节,采用师生问答式的方法,让学生感知民歌内容并且得出情感。最后总结全文,带着感情在朗读声中结束课堂。更加开放,真正做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2.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接着说画面之宽广,天野之恢弘。“天苍苍,野茫茫” 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最后一句“风吹草低见牛羊” 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诗篇热情地赞美了敕勒草原的辽阔、水草的丰茂和牛羊的繁盛。此诗意境高远,风格浑朴苍茫,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作品用极其洗练简洁的语言,准确的描绘出敕勒草原的苍茫景象,歌颂了山川风貌,赞美了牧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274469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