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男生张继波,还是在他10岁时父母就离异了。他随母生活,家中就他母子二人。继

admin2022-08-02  17

问题 法学院男生张继波,还是在他10岁时父母就离异了。他随母生活,家中就他母子二人。继波热情而有孝心,平时看到妈妈内外忙碌,就总是抢着帮妈妈做事。但他特别粗心,在家里举胳膊抬腿,不是打翻了壶就是碰掉了碗,做作业也是草草率率的。妈妈说了无数次,可他就是改不了,他妈妈遇事只好不许他动手,为此,他妈找到了他的心理老师,老师就有意的训练他。“我的眼镜忘了拿了,请你帮我拿,可别碰坏了,那是一幅很贵的眼镜啊!”继波小心翼翼地把眼镜拿来,没有碰坏。“我口渴极了,请帮我倒杯水,倒满点,可别撒了!”于是,一杯满满的水轻轻地放在老师面前,一点也没有撒。每当这时,老师就鼓励他:“我看你妈说得不对,其实你很仔细,今后做什么事都要这样。”后来,老师又让他衣服破了自己补,参加学校美术社学画画,就这样,他终于进步了,变得非常细心和耐心。结合上述案例,请回答:(1)为什么张继波在妈妈的帮助下改不掉缺点,而在老师的帮助下就能改掉呢(2)老师的做法符合什么品德心理学原理

选项

答案

解析 (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这些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可从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中综合反映出来。品德不是个体先天的秉赋,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活动获得的。其实质是把外在于主体的社会行为规范内化为主体内在的道德行为观念,并进而通过个体的道德价值取向,稳定地调节主体外显的道德规范行为的过程。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完成道德任务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综上所述,张继波的问题是一个道德行为养成问题,而非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问题。由他“热情而有孝心,平时看到妈妈内外忙碌,就总是抢着帮妈妈做事”就可以看出他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都是比较好的,只不过由于他“特别粗心”而使行为养成上有问题。妈妈多次地说他,都只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上帮助他,所以不起作用,而老师则主要是从道德行为的养成上训练他,所以效果显著。
(2)老师在对张继波的道德行为训练上符合道德的心理学原理是:
①明确地提出了完成道德行为是具体要求和掌握完成道德行为的方式;
②坚持在实践中训练;
③由简单行为训练开始向复杂行为发展。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263777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