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古诗,设计一课时教案。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练习题库2022-08-02  62

问题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设计一课时教案。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选项

答案

解析 《题西林壁》教案 一、课题:《题西林壁》
二、课时:一课时
三、学生人数:40人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熟读成诵,理解诗文内容并背诵全诗;
②能体会并说出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诵读法,加深对诗文节奏的感受,对诗文内容的记忆,背诵全诗;
②合作探究,理解诗文中蕴含的哲理,培养互助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对祖国山河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②能结合生活经历,体会诗歌中所舍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必须客观、全面地观察,冷静地分析,不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并思考。
五、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并结合生活经历进行思考。
六、教学用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三棱柱
七、教学准备:设置场景,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包括风景画。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要求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或去过的风景名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思。
教师引入庐山风景的介绍,播放庐山风景的视频资料,学生初步直观认识庐山并谈感受,进入苏轼游庐山后所写的《题西林壁》一诗。
(师板书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学生对照注释及古代汉语词典,自读全诗,将不认识的字圈出来;教师对生字读音进行明确。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学生齐读全诗,教师对学生所读情况进行评析,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强调平舌音与卷舌音的区分。
3.范读古诗,强调节奏
教师配乐范读,朗诵全诗;学生认真听读并用“/”在原文中标记出诵读停顿。
指名学生试读,要求注意停顿;教师评价并对停顿处进行明确。
明确:
停顿: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指名学生再次配乐试读全诗,生生互评。
4.小组探究.梳理诗意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本诗为哲理诗;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教师出示任务:
①梳理全诗内容,翻译整首诗的意思并能口头表达出来;
②各组讨论诗歌结构、内容及诗中蕴含哲理。
教师巡视,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加以指导;小组探究结束后,教师收取各组卡片。
指名各组学生代表翻译全诗;教师评价,生生互评,教师明确并讲解理解古诗诗意的学法——“拆分法”。
(“拆分法”: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展示各组所写卡片,教师引领学生回到文本,结合播放视频,分析全诗结构、内容及所要表达的哲理。
明确:
古诗通常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本诗中前两句写诗人所见,后两句写诗人所感。诗人在不同位置所见到的庐山,样子也不同。从任何一个角度.都无法看到庐山的全貌。诗人认为这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必须客观、全面地观察,冷静地分析,不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5.再读全诗,体会庐山风光与诗人创作时的情感基调(愉悦)
6.背诵全诗,组内互查
(三)深化主旨
教师对全诗重点加以总结,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历阐释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师讲解主题相似的寓言故事《盲人摸象》,拓展并深化学生对本课哲理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92246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