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例子进行剖析) 幼儿东东,因打了人,没

练习题库2022-08-02  30

问题 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例子进行剖析)幼儿东东,因打了人,没有拿到小红花,而其他小朋友都拿到了。当天妈妈来接时,他不肯回家,非要拿到小红花才肯离园。经过说服,他明白了道理。从第二天起,他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每天都要问老师:“我今天表现好吗?”一天,老师说他有进步,给他一朵小红花,东东高兴极了。

选项

答案

解析 案例中体现了自我意识及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的有关原理。
(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个性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的调节。它包括三种形式,即自我认识(狭义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2)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①自我认识的发展
a.对自己身体的认识。经历以下阶段: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认识自己身体各部分;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名字与身体联系。
b.对自己行动的意识。1岁左右,婴儿出现了最初的独立性。
c.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儿童从3岁左右开始,出现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4岁以后,开始出现对自己的认识活动和语言的意识。
②自我评价的发展
自我评价大约从2~3岁左右开始出现。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和幼儿认知及情感的发展密切联系着。其特点如下:
a.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幼儿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他们的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他的评价。
b.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往往不从具体事实出发,而从情绪出发进行自我评价。
c.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幼儿的自我评价受认识发展水平的局限,表现在下列方面:自我评价一般从比较笼统,逐渐向比较具体和细致的方向发展;从按外部行为的评价,逐渐出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较多只根据某个方面或局部进行自我评价,以后逐渐能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
d.从只有评价而没有评价的论据,发展到有论据的评价。
③自我调节的发展
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不但能够根据成人的指示调节自己的行动,而且有自己的独立性。3岁以后,“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儿童表现自己的积极性很高,力求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改变周围环境。幼儿期,出现对自己的社会性的“我”的意识,自尊心明显地发展起来,追求在人际关系中取得一些地位。
总的来讲,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在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并且能够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由此逐渐形成自我满足、自尊心、自信心等性格特征。
从本案例中可以看出东东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自我认识的发展。东东在经过说服后,明白了道理,这是他对自己行动的意识和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
②自我评价的发展。东东没有得到小红花,则不肯回家。后来每天都要问老师:“我今天表现好吗?”当老师说他有进步,给他一朵小红花,东东高兴极了。表明他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主要依赖于成人对他的评价。
③自我调节的发展。东东从第二天起,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表明他不但能够根据成人的指示调节自己的行动,而且有自己的独立性,力求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改变周围环境。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91100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