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活动时,思遥举着一个法国梧桐树结的种子跑过来:“李老师,我捡了一个这个。”显

admin2022-08-02  61

问题 户外活动时,思遥举着一个法国梧桐树结的种子跑过来:“李老师,我捡了一个这个。”显然他并不知道这是什么,这时很多孩子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哎,这是什么呀?”“我摸摸。”“梧桐果”被传来传去,“真扎手。”“那么硬。”“我还以为它的毛是软软的呢,原来那么硬!”看到孩子们对“梧桐果”的兴趣浓厚,于是李老师就问:“谁认识这是什么?”这个问题难住了大多数孩子。李老师又问思遥:“你在哪捡的?”他马上跑到梧桐树下,“在这儿。”孩子们抬起头,“树上还有那么多呢。”“这是法国梧桐树。”“我猜是‘梧桐果’。”“李老师,它能吃吗?”李老师笑笑没回答,转向其他的孩子说:“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旁边的张照宝说:“能吃,它像荔枝一样,里面有肉。”“不对,里面是空的。”“不对,准和粟子一样,它的皮能剥开。”孩子们充分运用生活经验猜测着,李老师接着说:“李老师也不知道能不能吃,想知道它里面是什么样的,那应该怎么办呢?”“把它掰开看看不就行了吗?”“行,那就请你帮我们掰开看看吧!”“梧桐果”被孩子们用手指弄开,“哇,是什么呀?那么多毛毛。”“是小伞兵。”“对,跟蒲公英似的。”“是种子,是种子!”孩子们兴奋地喊了起来。李老师笑了:“这回你们知道了吧,这是什么呀?”“是梧桐树种子。”很多孩子捏几粒小种子四散走开,他们那么认真地将这些小种子放在操场四周的土地上。他们一定在期待着它能长出小树苗来!请结合上述案例,回答以下问题:(1)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教育在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上、在教育组织指导策略上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2)请对李老师的教育行为及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进行简要分析与说明。

选项

答案

解析 (1)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教育作出相关的规定,在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方面:
①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方面)
②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感官一动作一探究)
③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交流一结果)
④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数学)
⑤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科学)在教育组织指导策略方面:
①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②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③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2)陈鹤琴先生认为在幼儿教育中“不要依据成人的经验编制一些生硬枯燥、高深的材料,让儿童茫然得到一些糊涂、杂乱无章的知识。”幼儿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时要注意有效地利用周围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积极、主动地探究、操作,发现环境中的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案例中李老师让儿童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儿童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经验出发,参与到整个教育活动中,一步步地探索、学习。
美国幼教专家卡洛科贝尔在《生成课程》一书的前言中谈到:“生成”就是强调课程计划必须是从孩子和成人的生活中,特别是从孩子自身的兴趣中生长出来,它提醒我们孩子的自发性需要一个他们能够自由活动和学习的空间。在案例中,李老师利用儿童自己发现的“梧桐果”引导儿童从自己的兴趣中寻找答案,让儿童主动自发的学习。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效地与教育目标的对接,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同时也要注重将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教育功能,扩大教育的时空观。在本案例中,李老师从生活中常见但是儿童没有见过的“梧桐果”出发,引导儿童探索、发现,最终让儿童自己发现这是梧桐的种子,激发了儿童的探究欲望和认识不同事物的兴趣。把儿童的一日生活与教育目的联系在一起。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90616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