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初中物理“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一段课堂教学实录如下: 老师:同学们,

admin2022-08-02  42

问题 案例:初中物理“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一段课堂教学实录如下:老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复习了并联电路的总电流和各支路电流的关系,那么,串联、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和参与串联、并联的各电阻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掌握欧姆定律之后这个问题已经不难解决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电阻的串联和并联。老师!请看大屏幕(图9).思考一下老师提出的问题后再提出你们的猜想。甲同学:总电阻会增大,它等于各部分电阻之和。乙同学:对,串联电阻的电压加起来就是总电压,并联电路的电流加起来就是总电流,所以.总电阻就是各部分电阻加起来。丙同学:不对.老师刚才说了要用欧姆定律,串联电路的电压加起来就是总电压,并联电路的电流加起来就是总电流。根据欧姆定律可以算出总电阻保持不变。丁同学:你说的肯定不对,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和各部分电阻之间的关系与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和各部分电阻之间的关系会一样的书上都有计算公式的,你们翻开看看。甲同学:对.我刚才说的是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的分电阻加起来。老师:甲同学说得很好!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猜想,串联电路的电阻等于各部分电阻之和。同学们思考:如果将5 Ω和10Ω两个电阻串联起来,总电阻是多少戊同学:老师.什么是总电阻啊(还有部分同学也用疑问的眼光看着老师)老师:怎么理解总电阻呢我找位同学回答。丁同学:两个电阻一起连接起来测出的电阻就是总电阻。老师:很好。都懂了吧,下面我们来设计实验电路图。问题:(1)上述课堂实录中请对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2)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改进教学的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片段、教学活动等)。

选项

答案

解析 (1)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①导入环节:教师导入逻辑混乱,语言哕唆,违背了教学论中导入的简洁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未能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接下来内容的学习。同时,教师对物理串并联电路基本表述不严谨,表达不够准确,物理语言不符合科学性。②课堂实施过程:整个学生讨论环节,看似热闹,其实毫无秩序,流于形式,学生在漫无目的的猜想和争论中,教师没有给予任何的引导,容易造成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偏差。③教学评价:一方面,在学生猜想和讨论时,教师未做出及时的评价及反馈,学生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哪里,评价的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教师只对甲同学正确的回答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但是对其他同学的讨论没有任何反馈,对于戊同学提出的问题,该教师还是找一个同学回答完之后就认为所有同学了.评价过于主观,未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违背了教学评价的反馈性和激励性原则。最后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只简单地评价对或错。忽略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整体的评价是无效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欧姆定律没有完全的理解,对新的知识又产生了很多的疑惑;整体的猜想讨论混乱,没有教师引导的过程,只能借助课本,部分学生还不能理解最基础的概念,学习氛围较差,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只是模棱两可的理解。(2)教学方案如下:复习引入:串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是:电流处处相等,即I=I1=I2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即U=U1+U2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的电阻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猜想,教师及时反馈引导。猜想与假设:串联电路中,串联的用电器越多,电路中的电流越小,即电阻越大。设计实验:把两个电阻串联后接入电路中,测出电路中的电流,把两个电阻换成一个电阻箱,调节电阻箱的阻值,使电流表的示数与前面相同,则此时电阻箱的作用效果与两个电阻串联后的作用效果相同.电阻箱的阻值就是这两个电阻的总电阻。(等效思想)进行实验:①设计两个电阻串联的电路图。②连接实物,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读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③把电阻R1、R2去掉,换上一个电阻箱,闭合开关,调节电阻箱的阻值,使电流表的示数也为I,读出电阻箱的阻值为R0④此时电阻箱的阻值R。就是电阻R1、R2的总电阻。⑤换用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进行多次实验,把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得出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阻之和。即:R0=Rl+R2若电路中有多个电阻,则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即:R0=Rl+R2+……老师弓l导:并联电路中的各个电阻与总电阻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学生猜想:根据欧姆定律,并联电路各电阻的电压相等,即如U=U1=U2;并联总电流等于各部分电路电流之和,即I=I1=I2,猜想与串联电路结论不同。老师拓展:并联电路中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支路上的电阻。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学到,大家也可以课下探究一下。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90369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