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关于“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图文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

最全题库2022-08-02  43

问题 阅读关于“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图文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内容标准“认识区域”中的“环境与发展”要求:“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材料二某版本教课书中关于“严重的水土流失”的有关内容。严重的水土流失从图6.31可以看出,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这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一望无际、平坦宽阔的高原景象大不相同。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这里长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里的自然植被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在缺少植被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每遇暴雨,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图6.32)。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图6.33),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要求:(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2)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牛活动等、并说明设计理由。

选项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准确描述黄土高原地貌特点和形成原因。
能够较为全面地概括出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黄土高原的了解和分析,探究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和形成原因。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貌形成的总结,掌握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的探究,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让学生回答,这首歌唱的是哪里。顺势导人新课——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歌曲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顺势引入教学内容,达到快速进入课堂教学的目的。
【新课教学】
1.播放视频:黄土高原目前的地貌、气候以及当地人们生活的场景。
2.提出问题:黄土高原的地貌有哪些特点黄土高原产生这种地貌的原因是什么由这些特点我们能推测出当地的气候吗
再观察一遍视频。
3.学生分组讨论
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概括,之后小组代表发言。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并概括出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气候干旱,多暴雨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并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5.水土流失原因探究
教师展示一组反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图片,并提出问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去分析)
学生讨论作答,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探究知识的能力;并且通过老师总结的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6.水土流失危害探究
学生根据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展开讨论水土流失有什么危害各小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
教师分别展示图片,陕北地区植被、暴雨、地貌、黄河下游河道淤积以及黄河下游河水的图片。让学生总结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危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明确水土流失危害。
7.水土保持
教师:黄土高原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水土保持,水土确实很难保持,但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要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并且确实摸索出许多成功经验。通过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治理取得的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做总结:
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②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
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例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④人口措施:合理规划人口数量。
承转过渡:通过上述措施既控制了人口数量,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教师:黄土高原要保持水土,必须退耕还林还草,那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还林还草呢
教师总结: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谈看法,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略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89899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