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某教师《海底两万里》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文学名著阅读,其核心当

免费题库2022-08-02  27

问题 阅读某教师《海底两万里》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文学名著阅读,其核心当然在于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对情节的了解和把握,就无法明确整部作品的脉络和主线,自然也就不能对整部作品的主题情感做出深刻的理解。初二年级的学生,缺乏阅读的自觉性,而且也缺乏阅读的技巧方法,只是粗略阅读,图个表层“意思”。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往往不会主动深入地探索文本、思考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也就是说,读完一本名著不容易,读懂一本名著就更难了。因此,在学生的文学名著阅读中,老师一定要发挥自身指导作用。在我原先的设计中,学生每天要阅读《海底两万里》两节内容,并对各节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名著基本的情节。而在后续的设计中,我发现仅这样并不能促进学生对名著的深入理解。受其他老师启发,我安排学生在周末选择作品中最能打动自己的三个情节来配画,并说明理由。对上述教学反思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配画的教学设计是为了有效地梳理全书情节B.学生每天的文学名著阅读量必须有统一的要求C.名著阅读导读作业可以既有限定性,又有选择性D.没有教师的指导,初中生就无法读完一本名著

选项 A.配画的教学设计是为了有效地梳理全书情节
B.学生每天的文学名著阅读量必须有统一的要求
C.名著阅读导读作业可以既有限定性,又有选择性
D.没有教师的指导,初中生就无法读完一本名著

答案 C

解析 知识点:教学实施中的阅读教学实施。根据课标可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A项:题干中的老师在原先的设计中,让学生每天阅读《海底两万里》两节内容,并对各节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这样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梳理名著中的情节,而非配画。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学生每天的文学名著阅读量并不一定要有统一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两节内容来阅读。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布置的名著阅读导读作业,包括了对主要内容的概括,有助于学生有效梳理名著情节,又设计了自主选取情节进行配画的作业,增加了自主性、选择性。因此名著阅读导读作业可以既有限定性,又有选择性。与题干相符,当选。

D项:初中生已经拥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没有教师的指导也可以读完一本名著。与题干不符,排除。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87335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