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人口的迁移 2.内容: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

资格题库2022-08-02  50

问题 1.题目:人口的迁移 2.内容: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例如15—16世纪,欧洲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引发了7000多万欧洲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这些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人员。 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博,由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维持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的变化。读图思考: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活动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2)教学中要有学生参与的环节。 (3)试讲时间在10分钟之内。 (4)讲清楚人口迁移的影响。 答辩题目 1.新中国以后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要求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谈谈如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视频引入】播放一段我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画面,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人口的迁移的概念 【设问】“民工潮”和“春运”等,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请学生阅读课文P8该部分的第一自然段并思考: (1)什么是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应满足什么条件? (3)周围有哪些现象属于人口迁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变化。 (2)人口迁移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①居住地的改变; ②改变居住地持续的时间(通常1年以上); ③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 (3)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都属于人口迁移。 【展示图片】“大批卢旺达难民向国外迁移”,“涌至广东打工的人口”。 设置疑问:以上两张图片中,第二张图片为什么不属于人口迁移? 教师总结:人口流动是指人口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有往返的现象。 2.人口的迁移的分类 【教师讲解】人口迁移的分类。按地理范围分:国际和国内人口迁移;按迁移方向分:城市和农村互迁。 活动一:国际人口迁移。 【展示图片】教师出示图片“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大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阅读图片,并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 (2)国际人口迁移的两个阶段、迁移特点、迁出(入)地、迁移原因及其意义。 活动二:国内人口迁移。 【展示图片】出示图片“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阅读图片,并自学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国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2)国内人口迁移的阶段、迁移原因、迁移方式、迁移方向、迁移规模、迁移目的等。 【承转】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现在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现象很普遍。那么,人口迁移对我国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别产生什么意义呢? 3.人口迁移的影响 【活动】阅读课本P9活动,回答问题。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环节三:小结作业 研究性学习──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向国外移民? 课下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材料进行分析: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向国外移民,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板书设计】 人口的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的概念 二、人口的迁移的分类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答辩题目解析】 1.新中国以后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 改革开放以后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在这一时期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市。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要求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谈谈如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答案】 (1)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教材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地理设计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学习活动。常见的设计主题如土地利用、城乡规划、交通规划、工业区选址、某个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3)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如在“全球变暖”的教学中,教材指出“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教师可对此提出不能从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探讨。 (4)设置错误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教师可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故意设错,引导学生去发现,并纠正。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节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这样的命题,对此教师可设计“没有地球自转,地球就没有昼夜更替”的错误命题,让学生去判断正确与否,最后学生认识到地球没有自转也有昼夜更替,只不过是一年只有一次昼夜更替。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80334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