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只有一个地球》

最全题库2022-08-02  12

问题 题目《只有一个地球》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接下来一起来看一个短的纪录片,在看的过程中,大家需要去感受一下地球形成的来之不易(时间之久)以及地球的美丽壮观。好,影片已经播放完毕。看到大家一直在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想必已经被这部影片深深吸引了。那我们刚才看到这么美丽的地球,它只有一个,并且现在它已经变得没有美丽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又该怎么做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去一探究竟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思考:这篇文章都写了地球的哪些内容?第一部分(1):地球的外表第二部分(2):地球的体积第三部分(3-4):地球的资源第四部分(5-9):地球的珍贵(三)深入研读 1.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可再生吗?请大家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证据。(文中第四段:“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从中可以看出,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一开始是可再生的,后来因为人类的破坏,使得资源变为不可再生了。) 2.地球为何这么珍贵?(4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时间5分钟,讨论后小组交流展示,教师进行总结)①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地球美丽壮观且和蔼可亲)②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地球自然资源变得不可再生,当资源枯竭的那一天,人类将无法生存)(四)整体回顾,想象拓展大家想象一下,我们将来到底能不能去其它星球居住呢?几率有多大呢?(展开一个小型辩论赛)(辩一:认为可以居住到其它星球,例举一些科学发现)(辩二:认为不可以居住到其它星球,文中科学家已经表明态度)(五)小结作业 1.总结:师生朗读重点段落,并共同总结。 2.作业:学生下来查阅相关资料,看看有没有与地球相类似的星球(适意人类居住)。【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 1.你是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 【参考答案】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而朗读不是简单、机械、生硬的强调,而要建立在恰当的理解上。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情动而辞发”。第一步是学生“潜入课文”,触摸言语形态,引起阅读冲动,例如,在本堂课中,我首先带领学生一同观看了小段片,激起了学生的情绪,然后随即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第二步再读文章,体察情感。抓住关键词句,增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第三步指导朗读,带着对文本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置身情景,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情”一词由“感”与“情”所组成,朗读先“感”(感知课文)而生“情”。综上所述,我在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在了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基础之上再行指导。 2.为什么要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一样? 【参考答案】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传道授业解惑,良师犹甚。良师,或悉心以教,雏凤清于老凤声;或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或指点迷津,柳暗花明又一村;或旁敲侧击,心有灵犀一点通。孔子曰:“爱之,能毋劳乎,忠焉,能毋诲乎?”陶行知“爱满天下”,并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良师选择了太阳的事业,就选择了燃烧自己,他们甘当人梯,为人作嫁,鞠躬尽瘁,虽九死而未悔。由此可见,教师这一职业所赋予的本意,而后在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里又将“爱”划入重要的范畴——关爱学生,如何关爱学生,到底要关爱到何种程度,我认为一位老师就应该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去看待,只有保持好这样一颗大爱之心,秉持好一位教师该有的专业态度,才能干好教师这个职业,保证其教育不变质。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80238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