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东邻人家的岳母死了,殡葬的时候需要一篇祭文,这

资格题库2022-08-02  39

问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东邻人家的岳母死了,殡葬的时候需要一篇祭文,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师帮忙写一篇。塾师便从古本里规规矩矩地抄了一篇,没想到误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礼正在进行的时候,识字的人发现这篇祭文完全弄错了。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责问老师。塾师解释说:“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无论如何不会错。只怕是你家死错了人。”要求:请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或含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选项

答案

解析 用生活丰富教材 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相当一部分教师“以本(教材)为本”的意识十分顽固。正如材料中的私塾先生.把教材当“圣经”来使用,认为“书上有什么,我就讲什么;书上怎么写,我就怎么讲;写进书本的都是正确的。”他不会把书本的知识, 经过自己的处理,合理运用到生活中,以致在殡葬的时候出现了这场闹剧。我们现在有些教师也把自己束缚在教材中.对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掰开揉碎,繁讲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认为只要把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即可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气氛单调、沉闷。
现代课程论强调课程是“教科书与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与教学环境”构成的复杂、开放的系统,因此教材是实施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材料而不是全部材料。新课改的精神告诉我们:教材应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应有利于学生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探究、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反思等,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这些新的课程理念使我们重新认识教材的“法定”性质.只强调“教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必须突破教材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仅仅是教教材.应做教材的主人而不能沦落为教材的奴隶.既要运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不依赖于教材。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听到朋友的夫人责骂拆表的孩子之后。连连摇头说:“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他亲自到朋友家里把小孩领出来,带到修表店看师傅修表。陶行知对那位夫人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打跑、赶走。”由此看出。只有将“生活”这本教材灵活地运用好,并将书本知识融汇其中.才能更形象直观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要敏锐地观察生活,善于用生活的内容、时代的“活水”来充实、丰富教材。教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就应具备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其实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包括学生的经验、生活的环境、教学设备设施、自然和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等。只要我们留意生活、敏锐观察.丰富的生活积累将成为我们教学中信手拈来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只要我们摒弃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观念,增强课程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就一定能“化平庸为神奇”,使教材这一课程资源的价值得到“超水平”发挥。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14570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