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人因素。有人认为贫困产生是与社会成员个人的素质相关的。这种观点认为社会给成员提供的机会是均等的。如果一个人陷入贫困的境地,则应归咎于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不足,大多是因为经济失败、遗传基因、道德品质和家庭环境等因素。案例中有人认知出现了问题,觉得自己学历低,没技术,找不到工作。
(2)社会因素。这个观点认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造成了贫困,比如社会结构转型,行业调整导致了社会成员的失业,造成了个人与家庭的贫困。
(3)文化因素。主要是指贫困文化对于社会成员个人、家庭和群体的影响。贫困文化在贫困群体之间通过交往而得到加强,形成文化的代际传递,并形成贫困群体的一些共同特征。由于贫困文化的代际传播,出现了有的家庭两代都申请的现象。还有“等、靠、要”的不良思想的传播,都会使他们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从而导致低保人数增加的现象。
(4)环境因素。造成贫困的原因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贫困群体居住的环境,环境不允许或者没有为穷人改变自身状况提供机会和资源。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会影响该地区居民的就业。
2.
(1)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协助社区居民重新认识、分析面临的处境和造成困难的原因,提升其信心,使其认识到自己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从而改变不劳而获的消极观念。
(2)运用增能理论,开展发展性和支持性小组。通过协助社区居民寻找社会资源,扩大社会交往,构建新的社会支持网络和互动体系,发挥自身潜能和资源优势,增强自身对抗环境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社会工作者应积极为社区困难群体寻找就业信息,提供培训机会,向社会用人单位积极推荐,维护困难群体的权益。
(4)联合社会组织的力量。比如,青年志愿者组织可以服务那些留守的孤寡老人,妇联组织可以为贫困妇女和儿童提供帮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