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

题库2022-08-02  24

问题 痛经

选项

答案

解析 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
西医妇产科学将痛经划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所引起的属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以青少年女性多见,继发性痛经则常见于育龄期妇女。
【病因病机】
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其之所以伴随月经周期而发,又与经期及经期前后特殊生理状态有关。未行经期间,由于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尚不足以引起冲任、子宫气血瘀滞或不足,故平时不发生疼痛。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气血盛实而骤虚,子宫、冲任气血变化较平时急剧,易受致病因素干扰,加之体质因素的影响,导致子宫、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煦濡,不通或不荣而痛。经净后子宫、冲任血气渐复则疼痛自止。但若病因未除,素体状况未获改善,则下次月经来潮,疼痛又复发矣。其常见病因病机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与气血虚弱,肾气亏损。
1.气滞血瘀  素性抑郁或恚怒伤肝,气郁不舒,血行失畅,瘀阻子宫、冲任。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或复为情志所伤,壅滞更甚,"不通则痛",发为痛经。
2.寒凝血瘀  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客冲任,与血相搏,以致子宫、冲任气血失畅。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子宫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若经前、经期冒雨、涉水、游泳,或久居阴湿之地,则发为寒湿凝滞证痛经。
3.湿热瘀阻  素体湿热内蕴,或经期、产后摄生不慎感受湿热之邪,与血相搏,流注冲任,蕴结胞中,气血失畅。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子宫、冲任气血壅滞更甚,"不通则痛",致使经行腹痛。
4.气血虚弱  脾胃素虚,化源匮乏,或大病久病,或大失血后,气血不足,冲任气血虚少,行经后血海气血愈虚,不能濡养冲任、子宫;兼之气虚无力运血,因而发为痛经。
5.肾气亏损  禀赋素弱,或多产房劳伤损,精血不足,经后血海空虚,冲任、子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发为痛经。
【诊断要点】
1.病史  见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症史,或有经量异常、不孕、放置宫内节育器、盆腔炎等病史。
2.临床表现  腹痛多发生在经潮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但无论疼痛程度如何,一般不伴腹肌紧张或反跳痛。也有少数于经血将净或经净后1~2天始觉腹痛或腰腹痛者。
3.检查
(1)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者属功能性痛经;如盆腔内有粘连、包块、结节或增厚者,可能是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所致。部分患者可见子宫体极度屈曲或宫颈口狭窄。
(2)辅助检查:超声检查、腹腔镜、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宫腔镜检查有助于明确痛经的原因。
【类证鉴别】
应与发生在经期或于经期加重的内、外、妇诸科引起腹痛症状的疾病如急性阑尾炎、结肠炎、膀胱炎、卵巢囊肿蒂扭转等鉴别。若患者有短暂停经史,又见腹痛、阴道流血,应与异位妊娠、胎动不安或堕胎等妊娠病证鉴别。尤其是患者疼痛之性质、程度明显有别于既往经行腹痛征象时,或腹部扪诊见肌紧张或反跳痛体征者,更需审慎,注意详问病史,结合妇科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做出诊断与鉴别。
【辨证论治】
首当辨识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以及疼痛的程度。一般而言,痛发于经前或经行之初,多属实;月经将净或经后始作痛者,多属虚。辨痛之部位以察病位在肝在肾,在气在血。如痛在少腹一侧或双侧多属气滞,病在肝;小腹是子宫所居之地,其痛在小腹正中,常与子宫瘀滞有关;若痛及腰脊多属病在肾。详查疼痛的性质、程度是本病辨证的重要内容,隐痛、酸痛、坠痛、喜揉喜按属虚;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拒按属实。灼痛得热反剧属热,绞痛、冷痛得热减轻属寒。痛甚于胀,持续作痛属血瘀;胀甚于痛,时痛时止属气滞等。此为辨证之大要,临证须结合月经期、量、色、质,伴随症状,舌、脉及素体和病史综合分析。
因本病病位在子宫、冲任,变化在气血,故治疗以调理子宫、冲任气血为主。治法分两步:经期重在调血止痛以治标,及时控制、缓减疼痛;平时辨证求因而治本。根据标本缓急,主次有序地阶段调治。对子宫发育不良、畸形或位置过度倾曲、宫颈狭窄等所致经行腹痛,又当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1.气滞血瘀证
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
病机概要:肝失条达,冲任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故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经行不畅,色暗有块,块下气血暂通而疼痛暂减;肝郁气滞,经脉不利,故乳胀胸闷;舌紫暗、脉弦均属气滞血瘀之征。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代表方剂:膈下逐瘀汤或痛经方加减。
常用药物: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乌药、香附、丹皮、甘草、生蒲黄、益母草等。
2.寒凝血瘀证
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或见推后,量少,经色暗而有瘀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暗苔白,脉沉紧。
病机概要:寒凝子宫、冲任,血行不畅,故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寒得热化,瘀滞暂通,故得热痛减;寒凝血瘀,冲任失畅,可见月经推后,经色暗而有块;寒邪内盛,阻遏阳气,故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脉均为寒凝血瘀之候。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代表方剂: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加减。
常用药物: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白术、紫石英、胡芦巴、金铃子、制香附、艾叶等。
3.湿热瘀阻证
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病机概要:湿热之邪,盘踞冲任子宫,气血失畅,经前血海气血充盈,湿热与血互结,壅滞不通,故腹痛拒按,痛连腰骶,有灼热感;湿热扰血,故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累及任带,则带下异常;湿热缠绵,故伴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均为湿热蕴结之候。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代表方剂:清热调血汤或银甲丸加减。
常用药物: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延胡索、莪术、香附、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等。
4.气血虚弱证
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
病机概要:气血不足,冲任亦虚,经行之后,血海更虚,子宫、冲任失于濡养,故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气虚下陷则空坠不适;气血两虚,血海未满而溢,故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晕心悸、舌淡、脉细无力皆为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代表方剂: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黄芪、熟地、当归、川芎、白芍、枸杞子、香附、甘草。
5.肾气亏损证
主症:经期或经后1~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暗淡,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病机概要:肾气虚损,冲任俱虚,精血本已不足,经行之后,血海更虚,子宫、冲任失养,故小腹绵绵作痛,外府不荣则腰骶酸痛不适;精亏血少,阳气不足,故面色晦暗,经色暗淡,量少质稀薄;肾虚脑失所养,则见头晕耳鸣,健忘失眠;舌、脉亦为肾气不足之征。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代表方剂: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加减。
常用药物:巴戟天、杜仲、续断、乌药、艾叶、当归、熟地、白芍、益母草、山茱萸、阿胶、山药、甘草等。
【急症处理】
痛经发作时,可选择下述治法、方药以缓急止痛。
1.田七痛经胶囊(蒲黄2.75g,醋炒五灵脂、田七末、延胡索、川芎、小茴香各3g,木香2g,冰片0.25g。每克药粉分装胶囊3粒),每日3次,每次2g。
2.痛经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每次6~9g,每日1~2次,临经时服用。
3.麝香痛经膏穴位外贴。取气海、子宫、三阴交或腹部痛点敷贴,1~3天更换1次,疼痛消失后除去。
4.阿托品、654-2等解痉剂肌注,亦可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如布洛芬400mg,每日4次,或酮洛芬25~50mg,每日4次。
5.针灸疗法。
【临证参考】
经行腹痛,责之"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然虚少实多,而实证痛经,因其疼痛明显,甚而影响工作休息,需"急则治其标"或"标本同治",以迅速缓解。消除疼痛,常配伍相应止痛药以治之,且应于经前2~3天开始服药。此外,痛经无论虚实,皆与患者素体状况攸关,或气血、肾气之虚,或有郁气、寒邪、瘀血、湿热等病因潜伏,故平时仍需辨证求因治本,如此阶段性各有侧重地调治,坚持多个月经周期,以巩固疗效,可治愈本病。
【预防与调护】
注重经期、产后卫生,以减少痛经发生。患者经期保暖,避免受寒;保持精神愉快,气机畅达,经血流畅;注意调摄,慎勿为外邪所伤;不可过用寒凉或滋腻的药物、服食生冷之品。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yiliaoweisheng/167998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