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检查

admin2022-08-02  38

问题 腹部检查

选项

答案

解析 腹部检查应用视、触、叩、听诊,其中以触诊最为重要,触诊检查又以腹腔脏器触诊为重点。为了避免触诊检查时引起胃肠蠕动增加,使肠鸣音发生变化,腹部检查的顺序为视诊、听诊、触诊、叩诊,但记录格式仍按视、触、叩、听的顺序。(一)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1.腹部的体表标志(图-16)(1)肋弓下缘:第8~10肋软骨连接形成的肋弓,肋弓下缘为腹部体表的上界,常用于腹部分区、肝脏、脾脏测量和胆囊定位的标志。(2)胸骨剑突:腹部体表的上界,常用于肝脏测量的标志。(3)腹上角:两侧肋弓的交角,常用于肝脏测量的标志。(4)脐:腹部中心,是腹部四分区法的标志。(5)髂前上棘:髂嵴前方突出点,是腹部九分区法的标志。(6)腹直肌外缘:相当于锁骨中线在腹部的延续,右侧常用于胆囊的定位点。(7)腹中线:胸骨中线在腹部的延续,是腹部四分区法的垂直线。(8)腹股沟韧带:腹部体表下界。(9)耻骨联合:两耻骨间的纤维软骨连接,腹部体表下界。(10)肋脊角:两侧背部第1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为检查肾脏叩击痛的部位。2.腹部分区(1)四区法:通过脐划十字线,将腹分为左、右上腹部和左、右下腹部(图1-17)。各区腹腔内脏的分布:①右上腹部:肝、胆囊、胃幽门部、十二指肠、小肠、胰腺头部、右肾、右肾上腺、结肠肝曲、部分横结肠、腹主动脉、大网膜;②右下腹部:盲肠、阑尾、部分升结肠、小肠、右输尿管、胀大的膀胱、淋巴结、女性右侧卵巢和输卵管、增大的子宫、男性右侧精索;③左上腹部:肝左叶、脾、胃、小肠、胰体、胰尾、左肾、左肾上腺、结肠脾曲、部分横结肠、腹主动脉、大网膜;④左下腹部:乙状结肠、部分降结肠、小肠、左输尿管、胀大的膀胱、淋巴结、女性左侧卵巢和输卵管、增大的子宫、男性左侧精索。(2)九区法:两侧肋弓下缘连线和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作两条水平线,左右髂前上棘至腹正中线的水平线的中点作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九区,即左、右上腹部(季肋部),左、右侧腹部(腰部),左、右下腹部(髂窝部)及上腹部、中腹部(脐部)和下腹部(耻骨上部)(图1-18)。各区腹腔内脏的分布:①右上腹部:肝右叶,胆囊,结肠肝曲,右肾,右肾上腺,部分十二指肠;②右侧腹部:升结肠,空肠,右肾下部;③右下腹部:盲肠,阑尾,回肠下端,淋巴结,女性右侧卵巢及输卵管,男性右侧精索;④上腹部:肝左叶,胃幽门端,十二指肠,大网膜,横结肠,胰头和胰体,腹主动脉;⑤中腹部:大网膜,横结肠,十二指肠下部,空肠和回肠,输尿管,腹主动脉,肠系膜及其淋巴结;⑥下腹部:回肠,乙状结肠,输尿管,胀大的膀胱,女性增大的子宫;⑦左上腹部:脾,胃,结肠脾曲,胰尾,左肾,左肾上腺;⑧左侧腹部:降结肠,空肠或回肠,左肾下部;⑨左下腹部:乙状结肠,淋巴结,女性左侧卵巢及输卵管,男性左侧精索。(二)腹部视诊1.视诊方法应在光线充足柔和、温暖的环境中进行检查,光线应从前侧方射入视野。嘱被检查者排尿后取低枕仰卧位,两手自然置于身体两侧,充分暴露腹部,上自剑突,下至耻骨联合。检查者立于被检查者的右侧进行检查,为便于观察腹壁微小的变化,检查者可将视线降至腹壁水平面,从侧面呈切线方向进行观察。2.视诊内容(1)腹部外形:重点观察腹部外形是否对称,有无膨隆与凹陷。健康正力型成年人平卧时,前腹壁与自肋缘至耻骨联合的连线大致相平或略为低凹,称为腹部平坦。肥胖者及小儿腹部外形较饱满,前腹壁稍高出肋缘与耻骨联合的平面,称为腹部饱满。前腹壁稍内凹,并低于此平面者,称为腹部低平,多见于消瘦者和老年人。平卧时前腹壁明显高出肋缘与耻骨联合的平面,呈外凸状,称为腹部膨隆。全腹壁膨隆见于肥胖、妊娠以及腹水、腹内积气和腹内巨大肿瘤等;腹壁局部膨隆见于腹腔脏器增大、腹内肿瘤、炎症肿块、胃肠胀气以及腹壁肿物、疝气等。平卧时前腹壁明显低于肋缘与耻骨联合的平面,称为腹部凹陷。全腹凹陷见于消瘦及脱水者;严重腹壁凹陷称为舟状腹,见于恶病质者,如结核病、恶性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2)呼吸运动:随呼吸腹壁上下起伏,称为呼吸运动,男性及小儿腹式呼吸明显。.腹式呼吸减弱见于腹膜炎症、腹水、急性腹痛、腹腔内巨大肿块或妊娠等。腹式呼吸消失见于胃肠穿孔所致急性腹膜炎或膈肌麻痹等。肺部或胸膜疾病,由于胸式呼吸受限而致腹式呼吸增强。(3)腹壁静脉:正常人看不见腹壁静脉。在脐部见到一簇曲张的静脉向四周放射状伸展,称为腹壁静脉曲张,见于门静脉高压者。检查其血流方向对病因诊断很有帮助。检查方法为选择一段没有分支的静脉,检查者将示指和中指并拢压在静脉上,一手指紧压静脉并向外滑动,挤出该段静脉血至一定距离后放松手指,另一手指紧压静脉不动,观察静脉是否充盈,如静脉迅速充盈,说明静脉血流方向是从放松的一端流向紧压手指的一端。再用同法放松另一手指,即可看出血流方向。上腔静脉阻塞时,脐部以上(上腹壁)的曲张静脉血流向下流动;下腔静脉阻塞时,下腹壁的血流向上流动。门脉高压时血流方向以脐为中心向四周伸展,俗称海蛇头。(4)胃肠型和蠕动波:正常情况下,见不到胃肠型和胃肠蠕动波。胃肠道发生梗阻时,可在腹壁局部见到胃肠型和胃肠蠕动波。观察蠕动波时,从侧面观察或可用手轻拍腹壁而诱发,更易见到。3.注意事项(1)腹部视诊时,腹部暴露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因受凉引起不适。(2)光线应从前侧方射人视野,侧面光有利于观察腹部表面的脏器轮廓、肿块、胃肠型和蠕动波等。(三)腹部触诊1.腹部触诊方法(1)被检查者应排尿后取低枕仰卧位,双手自然置于身体两侧,两腿屈起稍分开,腹肌放松,做深而均匀的腹式呼吸。(2)检查者立于被检查者右侧,前臂应与腹部表面在同一水平,检查时手要温暖,手法要轻柔。(3)按顺序触诊腹的各部。一般从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进行检查;原则是由下而上、先左后右、从健康部位逐步移向病变区域。(4)边触诊边观察被检查者的反应与表情,对精神紧张或有痛苦者应给以安慰和解释。(5)触诊手法的应用:①浅触诊法:腹壁压陷1cm左右,用于检查腹壁的紧张度,表浅的压痛、肿块、搏动和皮下脂肪瘤、结节等;②深触诊法:腹壁压陷2cm以上,用于检查压痛、反跳痛以及腹腔脏器、腹内肿物的状况;③滑动触诊法:触及腹腔脏器或肿块时,在其上作上下、左右的滑动触摸,以了解脏器或肿块的形态及大小;④双手触诊法:用于检查肝、脾、肾和腹腔内肿块等;⑤浮沉(冲击)触诊法:用于大量腹水时检查深部的脏器和肿块;⑥钩指触诊法:用于肝、脾检查。(6)注意事项:①为避免被检查者腹肌紧张,检查者可先将手掌置于腹壁上,使被检查者适应片刻,再行触诊检查;②检查时可同时与被检查者交谈,转移其注意力,减少腹肌紧张③各种触诊手法应结合不同的检查部位,灵活应用。2.压痛及反跳痛(1)压痛:正常腹部触诊时无疼痛感,重按时可有一种压迫感。触诊时,由浅入深进行按压,发生疼痛者,称为压痛。压痛多来自腹壁或腹腔内的病变,如果抓捏腹壁或仰卧屈颈抬肩时触痛明显,可视为腹壁病变,否则多为腹腔内病变。腹部压痛常因炎症、结核、结石、肿瘤等病变引起。压痛的部位常提示相关腹腔脏器的病变。临床常见的压痛点和压痛部位有:①阑尾点又称麦氏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外1/3处,阑尾炎时此处有压痛;②胆囊点,位于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胆囊炎时此处有明显的压痛;⑧急性肝炎时,可在右季肋部、上腹部产生压痛;④十二指肠溃疡可在中上腹部产生压痛;⑤胰腺炎症,可在左侧腹部产生压痛;⑥子宫及附件的疾病,可在下腹部产生压痛等。(2)反跳痛:在检查到压痛后,手指按压在原处稍停片刻,使压痛感稍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如果被检查者感觉腹痛骤然加重,并伴有痛苦表情或呻吟,称为反跳痛。反跳痛的出现是腹膜壁层受到炎症累及的征象,见于腹内脏器病变累及邻近腹膜、腹膜炎。腹壁紧张,同时伴有压痛和反跳痛,是急性腹膜炎的重要体征,称为腹膜刺激征(或腹膜炎三联征)。3.肝脏触诊主要了解肝脏下缘的位置和肝脏的大小、质地、表面、边缘及搏动等。(1)单手触诊法:检查者立于被检查者右侧,将右手四指并拢,手掌平放于被检查者右上腹部(或脐右侧),使示指桡侧缘面向肋缘。配合被检查者的腹式呼吸运动,呼气时手指压向腹部,吸气时手指自下而上向肋缘方向探触下移的肝脏边缘。如此反复,手指逐渐向肋缘方向移动,直到触及肝下缘或肋缘为止。分别在右锁骨中线和前正中线的腹壁垂直线上触摸肝下缘,并测量其与肋缘或剑突根部的距离,以厘米表示。(2)双手触诊法:检查者右手位置同单手触诊法,左手托住被检查者的右腰部,拇指张开置于肋部;触诊时左手向上托起右腰部,并限制右下胸壁扩张,以增加横膈肌下移的幅度,提高触诊的效果(图1-19)。(3)肝大的测量:第一测量:右锁骨中线上,肝上界(肝相对浊音界)至下缘之间的距离。第二测量:右锁骨中线上,肝下缘距肋弓的距离。第三测量:前正中线上,剑突基底部至肝下缘的距离。正常肝脏于肋下≤1cm,剑突下≤3~5cm,上下径9~11cm。肝脏弥漫性增大见于肝炎、肝淤血、脂肪肝、早期肝硬化,白血病、血吸虫病;局限性增大见于肝脓肿、肝囊肿、肝肿瘤。(4)肝脏触诊的内容:①肝脏大小:健康人的肝脏一般在肋缘下触摸不到。如触及肝脏,且质地柔软、边缘较薄、表面光滑、无压痛和叩击痛者,应考虑肝下移。可叩诊肝上界,如肝上界相应降低,肝脏上下径正常,则为肝下移;如肝上界正常或抬高,则为肝大。②肝脏质地:一般将肝脏质地分为三级:质软、质韧(中等硬度)和质硬。正常肝脏质地柔软,如触摸口唇;质韧者如触鼻尖,质硬者如触前额。③肝脏表面形态及边缘:触及肝脏时应注意肝脏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结节,边缘是否整齐。正常肝脏表面光滑、边缘整齐、薄厚一致。肝淤血、肝炎、脂肪肝者,肝脏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肝硬化者,肝脏表面有小结节,边缘不整齐;肝癌、多囊肝者,肝脏表面呈粗大不均匀的结节状,边缘厚薄也不一致;巨大型肝癌、肝脓肿和肝包虫病者,肝脏表面呈大块状隆起。④肝脏压痛:正常肝脏无压痛。当肝包膜有炎性反应或被增大的肝脏牵拉时,则有压痛。急性肝炎、肝淤血时,常有轻度弥漫性压痛;较表浅的肝脓肿有剧烈而局限性压痛。⑤肝脏搏动:正常肝脏触不到搏动,当肝大压到腹主动脉或右心室增大到向下推压肝脏时,可出现肝脏搏动。由于肝脏病变的性质不同,物理性状也各异,故触诊时须逐项仔细检查,综合判断其意义。如急性肝炎时,肝脏可轻度增大,质稍韧,表面光滑,边缘钝,有压痛;慢性肝炎时,肝大较明显,质韧或稍硬,压痛较轻;肝淤血时,肝可明显增大,表面光滑,质韧,边缘圆钝,有压痛,肝颈回流征阳性为其特征;脂肪肝时,肝大,质软或稍韧,表面光滑,但无压痛;肝硬化早期肝常增大,晚期则缩小,质较硬,表面可触及小结节,边缘锐利,无压痛;肝癌患者肝逐渐增大,质地坚硬如石,表面高低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不整,压痛明显。(5)注意事项:①触诊时手掌应紧贴腹壁,随呼吸运动而上下起伏。吸气时,手指上抬的速度应落后于腹壁的抬起;呼气时,手指应在腹壁下陷前按压。②检查腹肌发达者,右手应置于腹直肌外缘向上触诊,避免将腹直肌腱误认为肝下缘。③如遇右腹饱满者,应考虑肝大因素,触诊时,右手应置于右锁骨中线在腹部垂直线平脐水平或自右髂前上棘位置,开始触诊。④如遇腹水患者,可采用浮沉触诊法,待排开腹水后,手指有物体浮起的感觉。⑤腹腔内容物的鉴别:腹直肌腱左右两侧对称,不超过腹直肌外缘,不随呼吸运动上下移动;右肾下极位置较深,边缘圆钝,不向两侧延展;横结肠为横向索条状物,可用滑动触诊法鉴别。4.脾脏触诊(1)单手触诊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或取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曲。检查者立于被检查者右侧,将右手掌平放于其左上腹部,中间三指并拢,示指桡侧缘面向肋缘,自脐水平线开始触诊。自下而上与被检查者的腹式呼吸配合,手指向肋缘方向探触下移的脾脏边缘,手指逐渐向肋缘方向移动,直到触到脾下缘或肋缘为止。(2)双手触诊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检查者左手绕过其腹前方,手掌置于其左胸部第9~11肋处,将脾从后向前托起。右手掌平置于上腹部,与左肋弓成垂直方向,以稍微弯曲的手指末端轻压向腹部深处,随被检查者吸气时向肋弓方向迎触脾,直至触到脾缘或左肋缘(图1-20)。如脾脏轻度增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到时,可嘱被检查者取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曲,则较易触及(图1-21)。(3)脾大的测量:①第1线测量(甲乙线):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的距离;②第Ⅱ线测量(甲丙线):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的距离;③第Ⅲ线测量(丁戊线):脾脏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图1-22)。测量结果以厘米表示。临床上常将脾大分为三度:深吸气时,脾缘不超过肋下2cm为轻度增大;超过2cm至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增大;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为高度增大。正常人体的脾脏不能触及。罹患内脏下垂、左侧胸腔积液、积气等疾患,膈肌下降,触诊时能触及下移的脾脏,除此之外能触到脾脏则提示脾大。触到脾脏后应注意其大小、形态、质地、表面光滑、有无压痛及摩擦感等。脾脏轻度增大见于慢性肝炎、伤寒、粟粒性结核、急性疟疾、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般质地柔软。脾中度增大常见于肝硬化、疟疾后遗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溶血性黄疸、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质地一般较硬。脾高度增大,表面光滑者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黑热病、慢性疟疾和骨髓纤维化症等;表面不平而有结节者见于淋巴肉瘤和恶性组织细胞病。脾脏表面有囊性肿物者,见于脾囊肿。脾脏压痛见于脾脓肿、脾周围炎和脾梗死。脾周围炎或脾梗死时,由于脾包膜有纤维素性渗出,并累及壁层腹膜,故脾触诊时可有摩擦感。(4)注意事项:①触诊时按压要轻柔,不宜过重,以免将脾脏推人腹腔深部,更不宜触及;②脾大的形态不一,应仔细触诊,认真感触;③脾脏切迹为其形态特征,有助于与腹腔脏器或其他肿块鉴别;④腹腔内容物的鉴别:左肾位置较深,表面光滑,边缘圃钝无切迹;肝左叶,可沿其边缘向右触摸,如发现其隐没于右肋缘或与肝左叶相连,则为肝脏;结肠脾曲肿物,质硬,近似圆形或不规则形。5.腹部肿块(或包块)包括增大的脏器、炎症性肿块、囊肿、淋巴结、良性肿块、恶性肿瘤、胃内结石、结肠内粪块等。腹部触及肿块,应注意其位置、大小、形态、质地、压痛、移动度和有无搏动等。(四)腹部叩诊腹部叩诊可采用直接和间接叩诊法,但一般采用间接叩诊法。其主要作用在于了解某些脏器的大小、部位和叩痛,胃与膀胱的扩大程度,胃肠道充气情况,腹腔内有无积气、积液和包块等。1.腹部叩诊音正常腹部除肝、脾所在部位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外,其余部位叩诊均为鼓音。明显的鼓音可见于胃肠高度胀气、人工气腹和胃肠穿孔等。肝脾或其他实质性脏器极度增大、腹腔内肿瘤和大量腹水时,鼓音范围缩小,病变部位可出现浊音或实音。2.肝浊音界(1)叩诊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检查者立于被检查者右侧,采用间接叩诊法,沿右锁骨中线、右腋中线和右肩胛线,由肺区向下叩诊至腹部。当由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称肝相对浊音界。再向下叩1~2肋间,由浊音转为实音,称肝绝对浊音界(亦为肺下界)。确定肝下界,可从腹部鼓音区沿右锁骨中线或前正中线向上叩诊,由鼓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下界。(2)肝浊音界范围:正常人体的肝上界(右锁骨中线位置)在第5肋间,肝下界在右季肋缘,上下径约为9~11cm;右腋中线肝上界在第7肋间,下界相当于第10肋骨水平;右肩胛线肝上界在第10肋间。矮胖体型者肝脏上下界均高一个肋间,瘦长体型者则可低一个肋间。病理情况下,肝浊音界上移见于右肺纤维化、右下肺不张、气腹和鼓肠等;肝浊音界下移见于肺气肿、右侧张力性气胸、内脏下垂等。肝浊音界扩大见于肝癌、肝脓肿、肝炎、肝淤血、多囊肝等;膈下脓肿时,由于肝脏下移和膈肌升高,肝浊音区也扩大,但肝脏本身并未增大。肝浊音界缩小见于急性肝坏死、肝硬化和胃肠胀气等。肝浊音界消失代之以鼓音者,多因肝脏表面被气体覆盖所致,是急性胃肠穿孔的一个重要征象。(3)注意事项:①叩诊时叩击力度应适当,不宜过轻或过重;②叩诊右腋中线和右肩胛线时,可嘱被检查者取左侧卧位;③由于肝下界与胃、结肠等脏器重叠,叩诊难以准确定位,故可采用触诊或叩听法。3.移动性浊音腹腔内有较多的液体(1000ml以上)时,由于重力作用,液体多潴积于腹腔的低处,叩诊时该部位呈浊音;变换体位后,腹腔内液体随体位的变换而移动,叩诊时浊音区亦随之变动,此种体征称为移动性浊音。叩诊方法:采用间接叩诊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检查者由脐部开始向左侧叩诊,叩诊音由鼓音变为浊音后,板指固定不动,嘱患者右侧卧,继续叩诊变为鼓音,表明浊音移动。为避免腹腔内脏器或包块移动造成移动性浊音的假象,可用同样方法向右叩诊,叩诊变为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位,以确定浊音是否移动。(五)腹部听诊腹部听诊检查的内容包括肠鸣音、血管杂音、摩擦音和搔弹音等。检查时应全面听诊腹部各区,重点注意上腹部、脐部、右下腹部以及肝脏、脾脏等。1.肠鸣音肠蠕动时,肠腔内的液体和气体随之流动,产生一种断续的咕噜声(或气过水声),称为肠鸣音。(1)听诊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检查者将听诊器体件放在其右下腹部进行听诊。如果长时间未听到肠鸣音时,可用手指轻弹腹壁,刺激肠道蠕动。(2)肠鸣音性质:①肠鸣音正常:正常情况下,肠鸣音每分钟4~5次;肠鸣音的频率、声响和音调变异较大,餐后频繁而明显,休息时稀疏而微弱。②肠鸣音亢进:肠鸣音每分钟达10次以上,音调响亮,称为肠鸣音活跃,见于急性胃肠炎、胃肠道大出血等疾患;如果肠鸣音响亮、高亢,甚至呈金属音,称为肠鸣音亢进,见于机械性肠梗阻者。、③肠鸣音减弱:持续数分钟听到一次,音调较弱,称为肠鸣音减弱,见于老年性便秘、腹膜炎、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以及胃肠动力低下等。④肠鸣音消失:持续听诊3~5分钟,未听到肠鸣音,激惹腹壁仍未听到,称为肠鸣音消失,见于急性腹膜炎或麻痹性肠梗阻等疾患。(3)注意事项:①肠鸣音听诊应在触诊和叩诊之前进行;②肠鸣音听诊点为右下腹部。2.血管杂音正常人腹部无血管杂音,腹部听到血管杂音,提示该处存在腹部疾患。血管杂音有动脉性和静脉性杂音。(1)动脉性杂音:常在中腹部或腹部一侧,如腹主动脉、肾动脉、髂动脉及股动脉等处听诊,有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分别。①在中腹部的收缩期血管杂音,提示腹主动脉瘤或腹主动脉狭窄,前者可于该处触到搏动的包块,后者则搏动减弱;②在左右上腹部的收缩期血管杂音,提示肾动脉狭窄,可见于年轻的高血压患者;③在下腹部两侧的收缩期血管杂音,提示髂动脉狭窄;④当左叶肝癌压迫肝动脉或腹主动脉时,可在肿瘤部位听到吹风样血管杂音或听到微弱的连续性血管杂音。(2)静脉性杂音:为连续的嗡鸣声或"潺潺"声,无收缩期与舒张期分别,出现在脐周或上腹部,尤其是腹壁静脉曲张严重时,此音提示门静脉高压有侧支循环形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yiliaoweisheng/11976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