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

admin2022-08-02  32

问题 材料1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一些人把世界乱象归咎于经济全球化,以致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等逆经济全球化思潮涌动。曾经的经济全球化“推手”美国,不仅反对多边贸易体系,而且主张以“美国主义”替代“全球主义”;曾经的区域一体化“标杆”欧盟,不仅遭遇英国“脱欧”,而且其他几个老牌发达国家也接连上演“投票箱大戏”……曾被人们当成“阿里巴巴的山洞”的经济全球化,历时久远,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现在何以又被不少人视为“潘多拉的盒子”?处于质疑声中的经济全球化将何去何从,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而如何引导经济全球化释放出更多正面效应,则是对大国智慧与责任担当的考验。——摘编自《经济日报》(2017年5月12日)  材料2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一带一路”倡议即是最好佐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四年多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强调,“‘一带一路’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合作目”“‘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这不仅使“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而且取得超出预期的成果。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一带一路”倡议先后被载入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的重要决议。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2017年5月14日,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30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三大国际机构负责人以及来自130多个国家的1500名各界贵宾出席。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的演讲中表示:中国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支持,将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更多的资金援助……中国正以十足的诚意和坚定的行动,落实着“一带一路”倡议,为经济全球化注入强劲动力。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提议,为世界发展带来了中国方案,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平衡、包容、和谐发展,对于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挑战具有重大意义。——摘编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人民日报》(2017年4月1日)  (1)为何要引导经济全球化释放出更多“正面效应”?  (2)如何理解“‘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选项

答案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与时政材料联系十分紧密,这也启示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紧跟时政热点。第一问“为何要引导经济全球化释放出更多‘正面效应’”可以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必然性特点、是一把“双刃剑”等角度出发,论证经济全球化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要努力克服目前出现的负面问题。
  ①经济全球化是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不能逃避经济全球化,而是要引导经济全球化释放更多“正面效应”。
  a.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b.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力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英国脱欧、特朗普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导致世界经济总体上仍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上升,增长放缓,各类风险明显增多。
  c.应对危机,各国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向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互惠共赢的多边经济体制,以利于各国共同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即引导经济全球化释放出更多“正面效应”。
  ②经济全球化曾经被视为“阿里巴巴的山洞”,现在又被一些人称为“潘多拉的盒子”。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新的阶段,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在曲折漫长中逐渐恢复,许多国家开始把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归结为经济全球化的后果。当前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反经济全球化和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从侧面反映出了经济全球化的不足。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打贸易战是没有出路的,因此我们要引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其释放更多的正面效应。
2.要结合材料,可以从“一带一路”的理念、已经取得的成果、新的全球化方案等角度进行论述,表明“一带一路”的合作共赢性质。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这句话说明了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为沿线国家谋福利的重要举措,而不是西方国家所宣称的“马歇尔计划”;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贡献的中国方案,而不是自私自利的敛财行为。通过“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和沿线国家实现了共赢。
  ①“一带一路”是以合作共赢为基础的“中国方案”。
  a.中国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一带一路”并不是中国的“一言堂”,而是由沿线国家共同推动,共同受益,这是一项促进各国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
  b.“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来“另起炉灶”,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c.“一带一路”倡议是由中国提出的,但并不是专属中国的。“一带一路”以古代丝绸之路为基础,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世界所有国家都开放。“一带一路”由中国提出但属于世界。
  ②“一带一路”为沿线各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a.目前,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b.“一带一路”倡议提出4年来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是惠中国、通天下、利天下的宏伟蓝图。对于各国携手稳步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构建合作更加紧密和利益共同分享的命运共同体,造福世界、造福人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③“一带一路”为世界描摹出一幅共同发展的路线图,提供了一种新的全球化的方案。
  a.不限制国别范畴,不搞封闭机制,这样的理念和思维,正是“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的原因。中国目前在国际社会拥有多重身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新兴经济体、第二大经济体、东方文明古国,如此多重身份,能够让世界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与中国合作中找到认同感。许多国家看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与亲和力。越来越多国家将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希望和全球合作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寄托在“一带一路”身上。
  b.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这是解决世界性难题和全球治理的新观念。当今世界不再是各国能够独善其身的世界,而是要合作、互利,共同解决发展和安全难题。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统筹协调、标本兼治,打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成为“一带一路”所承载的人类共同使命。丝绸之路让各国找到共同的历史记忆,人类命运共同体又让各国找到共同的未来追求。这是“一带一路”的魅力所在。“一带一路”成为推动国际社会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合作倡议,让全球化惠及更广泛的民众,有效应对各国共同面临的民粹主义。
  因此,“一带一路”非但不是中国的“独角戏”,更是超出传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范畴,具备了全球意义。它推动构建开放、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已经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相连。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xueli/96260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