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   小学老师雷夫·艾斯奎斯在其所著的热门教育畅销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

练习题库2022-08-02  7

问题 材料1  小学老师雷夫·艾斯奎斯在其所著的热门教育畅销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获得一个宝贵的签名球,上面有美国著名棒球队——红袜队1967年全体队员的签名。这些球员都是他的偶像,对这样一个签名球,这位教师别提有多珍爱了。当年幼的儿子找他一起玩球时,他理所当然地警告儿子:绝对不能拿签名球来玩。儿子问他理由,他觉得儿子还太小,对球队和球员一无所知,说多了儿子也不会明白。于是,他没有解释原委,只对儿子说,不能用那颗球,是因为“球上写满了字”。  过了几天,儿子又找他一起玩球。当老爸再次提醒儿子不要拿写满字的球来玩时,小男孩满不在乎地说:我已经把问题解决了。爸爸问怎么回事,儿子说:我把球上所有的字都擦掉了。老爸气得想痛打儿子,但他转念一想,觉得儿子根本没有做错事,因为自己并没有告诉儿子上面的字有什么意义。从那天起,他无论去什么地方都带着那颗空白的签名球。这颗球提醒他,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情。  不论家长还是教师,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成人的思维理解孩子,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岂不知,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正是儿童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3月16日)  材料2  某大学一研究生凭借着设计“醒目药瓶”,摘得了素有“设计界奥斯卡”美誉的2011年度“国际红点奖”概念设计类奖。  在她提供的设计图上,常见的塑料瓶盖的顶上一圈,变身为一块圆圆的玻璃。“这是一面凹凸镜,有放大的功能”。她解释说,有了这个药瓶盖,老年人不需要戴上老花镜来区别药的类别、服用量等。她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中对中老年人群体的关注。有一天,有位老人要吃药,可是药瓶上的字太小了,原本挂在脖子上的老花镜不见了,急得这位老人团团转。就这样,该同学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老人世界中,突然有一天灵感迸发,想到“醒目药瓶”这个点子。  有了灵感后,从设计,到写英文翻译说明,再到制作动画,一共才三天时间。也许有人要问,这样的设计看上去很简单,为什么能拿“国际红点奖”呢?她坦言,设计很简单,关键在于设计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这一设计胜在实用,按照测算,不会给药瓶本身带来额外的成本,推广起来很容易,使用方便。“希望将来这款设计能推向市场,让更多人得到帮助。”  这位研究生说她没有想当名人的“野心”,只期望能从生活中的小处入手,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正如“红点”主席Peter Zec博士在颁奖晚会上说的那样:从同学们优秀的设计中,他高兴地看到的是他们所描绘的未来更加美好的世界。——摘编自《扬子晚报》(2012年3月17日)  (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2)“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

选项

答案

解析 1.该题主要考察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回答此问题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指出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是从实践中来的;其次说明认识主体的含义;最后结合材料指出认识主体能动作用的体现。
  ①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认识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这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人在进行实践之前就已经明确了自己实践活动的目的,并且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实践的计划。
  b.认识具有选择性。世界是无穷无尽的,整个人类的认识也是无穷无尽的。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我们的认识能力与认识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人们在进行认识活动时就具有了选择性,根据自己的目的来选择认识的对象。
  c.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②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能够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两事例充分显示出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作用,突出地表现了主体在认识中进行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的重要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具有两面性。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取得成功,而错误的认识则有可能导致实践失败。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应树立正确的意识,即要用正确的思想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而实践反过来也会促进对我们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③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应性特征,而且是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这两者具体体现在:
  a.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认识的反应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模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人的认识不论表现形式多么抽象和复杂,归根结底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所以,反映的摹写性表明了反映的客观性。
  b.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人们为了在实践中实现预定的目的,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象,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人们运用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在观念中分解、加工和改造对象,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人类思维探寻把握本质的抽象劳动,鲜明体现了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种认识,人们结合自己的需要在头脑中创新出新客体的理想形态和功能更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如众多人类重大科技成果的问世,都彰显了人的认识活动的创造性意义。总之,能动反映的创造性对于人的认识的形成、发展和运用尤为重要。
  因此,“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就是认识的主体能够能动地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不仅仅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客观事物进行简单、直接的描摹或者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而是能够选择性地、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去体会建立在客观物质上的不同的反映形态,这种主观能动性是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2.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自己的设计”向“改变生活”的转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事物的存在形式,以满足人的需要。实践在认识指导下进行,要把源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这是实现认识飞跃到实践的决定性环节。所以“设计”一定是为了改变生活,也一定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
  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含义
  认识世界,就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改造世界,就是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
  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a.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为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指导,实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坚持这种统一,归根到底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密切结合起来。
  b.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认识世界有助于改造世界,正确认识世界是有效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认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不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都是不可取的。
  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世界不会自动地满足人,人也不会满足于世界的现存形式。人类主体总是受着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外部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要。但客观世界是按照固有规律运行的,不可能自动满足主体的愿望和需要,因而主观和客观经常处于矛盾状态之中,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矛盾,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正是这一矛盾的驱动,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呈现出不断深入和扩展的过程。矛盾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也只能在实践中解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如上所述,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用自己的设计”可以看作是人的认识,目的是“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则对应改造世界。要求我们注重认识世界的作用,同时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就要客观、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按规律办事。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科学的方法,不断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使实践在认识指导下进行,要把源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这是实现认识飞跃到实践的决定性环节。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xueli/96254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