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出生于2005年8月16日,从他出生起,妈妈一直在为他记成长日记。妈妈发现,

考试题库2022-08-02  20

问题 平平出生于2005年8月16日,从他出生起,妈妈一直在为他记成长日记。妈妈发现,这些日记能够很明显地反映平平的成长过程。下面是妈妈记下的四篇日记:2008年9月12日晚饭后,带平平在院子里玩,遇到对门的乐乐。乐乐手里拿着一个很漂亮的小汽车。平平看到后,马上过去把小汽车抢了过来,还推倒了乐乐。我告诉平平不能这样做,让他把玩具还给了乐乐。2009年6月28日晚饭后,带平平在院子里玩,遇到隔壁的丽丽。丽丽正抱着个大石榴吃。平平没有见过石榴,眼巴巴地看着人家。丽丽很大方地把石榴递给平平。平平一点不客气地伸手去接,被我拦住了。最后,丽丽妈把石榴掰了一半给平平。周围人都夸丽丽懂事,我也给平平讲了半天道理,让他学学丽丽姐姐,有好东西要和小朋友分享。2010年8月21日晚饭后,带平平到院子里玩滑板。幼儿园同班的大力正在空地上玩遥控车,平平看见了很高兴。他问大力能不能把遥控车借给他玩一会儿,并且主动把滑板借给大力玩。两个人轮流玩玩具,还互相教对方怎么玩,一起玩得很高兴。2012年9月20日晚饭后,平平数着自己平时攒下来的零花钱,准备买玩具给福利院的孩子。我问他:“这些钱不是你留着买变形金刚的吗?“他说:“我是很想要变形金刚,但现在福利院的小朋友更需要玩具。老师跟我们讲了他们的故事。如果用这些钱买的玩具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我也会很开心的!”根据上面四篇日记,请从弗洛伊德、班杜拉和皮亚杰的理论中任选两个理论来分析平平在这几年中的道德行为发展。

选项

答案

解析 弗洛伊德有关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强调超我的出现,道德发展是父母权威的内化。超我出现在前生殖器期(3~6岁)。当儿童出现欲望或需要时,自我会寻找现实手段去满足本我的需要。之后,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观念和规则内化为自己的,形成了超我。超我是一个内部审查机制,要求自我努力寻找符合社会要求的手段。正确联系材料作分析。(例如:3岁时,平平的超我还未出现,当他想要玩玩具时,使用最直接的手段过去抢,快速满足本我的欲望。妈妈对他的行为给予了及时的批评,并在日后的教育中表明了对于分享行为的赞赏。平平逐渐将妈妈的这种道德观念和规则内化。5岁时,他选择了更被社会接受的手段与同伴分享和交换玩具,满足了自己想玩对方玩具的愿望。7岁时,平平表现出主动的亲社会行为,进一步反映了他的超我的发展。)班杜拉的理论强调观察学习与替代强化的作用。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别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不必亲自体验强化,而只要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及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正确联系材料作分析。(例如:平平观察到了丽丽的分享行为,也观察到了这种行为受到了强化,即成人的表扬。平平受到了替代强化,学习到了这种行为,自己也将玩具与同伴分享。平平主动与福利院的孩子分享,进一步反映了替代性强化对道德行为塑造的结果。)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强调儿童的认知发展与道德判断对道德行为的影响。最初,儿童是缺少规则意识的。到5岁时,儿童进入了他律道德阶段,有了规则意识,并且会努力在行为上遵守规则。正确联系材料作分析。(例如:平平抢玩具的行为出现在3岁左右,还没有形成道德规则,他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看到喜欢的玩具就去抢。但妈妈告诉平平不能抢、要和别人分享等,使平平逐渐建立起了规则意识。5岁时,他再遇到类似情境就学会了按规则行事。7岁时,随着思维水平的发展,平平在亲社会行为中逐渐有了自己的规则。)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xueli/93294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