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加强对青少年

admin2022-08-02  74

问题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见》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2018年9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要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觉自信,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请回答: (1)阐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2)结合材料,分析和阐述教育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3)结合材料,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角度,阐述如何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选项

答案

解析 (1)教育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主要表现为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教育的文化功能。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模式。 第二,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上。 第三,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教育的文化功能: 第一,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第二,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 第三,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第四,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 (2)民族化是指国际经济往来中民族特性、民族利益显现突出的过程和状态。教育民族化可以理解为在教育的国际学术交流中,以本国国情和民族特性为基点以促进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对外来文化进行精心的鉴别、选择和改造,使其与本土文化的优良因素进行交融,形成既有时代特点又有本国特色、国际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教育理论和制度。 世界化即全球化,是指自近代以来,以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为动力,人类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及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实现物质和信息的充分沟通,不断取得共识,在众多领域制定共同遵守的规则,采取共同行动的过程。教育世界化即在全球化浪潮中,不同背景下的教育学彼此之间不仅借鉴着对方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各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 世界化是在民族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世界化又是民族教育发展的最终方向,我们应正确处理教育的民族化与世界化。 ①正确把握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明确教育发展的定位,我国“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觉自信,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即是对教育发展的明确定位。 ②辨识全球化对教育带来的影响,有意识抵御全球化的风险,突出民族特色。材料中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即是体现。 ③拓展全球视野,让民族的走出国门,走进世界,世界与民族相融合。 (3)对于传统文化教育要通过具体的教育实施来进行。 ①课程目标。树立三维目标观,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情感方面,②课程结构。改变学科本位的课程,增加活动课程的比重,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活动课程的形式更加多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③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改变传统文化教育说教、脱离学生生活的现状,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才能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xueli/92445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