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教育的社会功能”角度,分析下述材料中观点的合理性; (2)根据相关理论

考试题库2022-08-02  105

问题 (1)从“教育的社会功能”角度,分析下述材料中观点的合理性; (2)根据相关理论分析下述材料中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3)联系学校德育实际阐述下述材料中观点的现实意义。 夫教育目的不能仅在个人。当日多在造成个人为圣为贤,而今教育之最要目的,在谋全社会的进步。……若不骂人、不偷、不怒、不谎、不得罪于人等事,先时多谓此道德很高,然而此为消极的,于今不能谓此为道德。盖彼者,不过无疵而已,于社会虽有若无。今因于社会进步上着想,吾等当另定道德标准,谓’‘凡人能于社会公共事业,尽力愈大者,其道德愈高。否则,无道德可言。易言之,即凡于社会上有效劳之能力者……则有道德。否则无道德。”若斯数语,包含无限道理。愿诸生用为量人量己之尺,相染成风,使社会上渐渐均用此尺,度己亦用此尺。(节选自张伯苓:《以社会之进步为教育之目的》,1919年。)

选项

答案

解析 (1)合理性:针对当时国弱民贫的严峻现实,以及满足于个人完善、培养圣贤的敦育传统,论者更加强调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培养人的社会意识和能力,服务社会公共事业,促进社会进步;这种主张切中时弊,具有历史进步意义。20世纪以来教育对经济发展、文化变迁、政治变革、道德进步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论者在世纪之初就洞察到教育的社会功能,颇具远见。 (2)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论者认为,教育目的不仅在于个人,更在于社会。当今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不在于造就圣贤’而在于谋求社会的进步,培养具有效劳社会能力的新人。这表明论者在教育目的上具有鲜明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3)现实意义:在德育目标上,不但要进行坚守道德底线(不骂人、不偷、不怒、不谎、不得罪于人)的教育,还要在这个基础上有积极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引导学生主动为善,对学生进行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教育;在德育内容上,不但要进行个人私德教育,更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xueli/92407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