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资格题库2022-08-02  30

问题 试述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选项

答案

解析 (1)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逐级考 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科举制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达1 300余年,经历多个 朝代的发展变化。 隋场帝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 产生。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较 为完备的考试制度。科举考试的步骤是:乡试一 省试一吏部复试。宋代科举制度得到强化和改 革:扩大科举取士名额;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 遇;严密立法,防止作弊。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 进人全盛期,八股文考试取士达到规范化、制度 化。科举制在社会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对当时的 官僚政治、文化教育和士人生活都有重大影响。 清末科举制盛极而衰,走向穷途末路。1905年清 廷废止科举制度。 (2)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流弊及对教育的影 响主要体现在: ① 学校与科举的关系。 唐初的统治者重视兴办学校,又重视利用科 举。学校教育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制度,学校不断 输送人才供科举考试成为国家政权选拔优秀人 才的重要渠道,科举在选拔人才以充实官员队伍 的同时也为学校培养的人才开辟了政治出路。 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皆独立而并举,相辅而相 成,关系相当密切。 从统治集团的立场来看,学校与科举,两者 都是不可缺少的政治工具。学校教育要适应科 举考试的需要,成为科举的附庸,学校作为科举 考试的预备场所,一切受科举考试的直接支配。 科举对学校教育发挥着导向调控的作用,科举制 度存在的一切消极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校 教育。 ② 科举影响学校的培养目标。 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是为了充实国家官员队 伍,所以科举考试就是封建时代选拔官员的制 度。而要为参加科举创造条件,必先入学校学习 知识。科举以功名利禄的刺激,带给民众提高社 会地位的希望,从而调动民间学习文化知识的积 极性。民众需要学习文化知识,成为学校发展的 动力。学校兴办之后,势必考虑民众的愿望,以 适应社会政治需要为方向,所以教育学生必然以 育才应举为正道,以登科做官为荣耀。特别是各 级政府所办的官学,无不以通过科举考试而人仕做官为教育目标。 ③ 科举影响学校的教育内容。 学校既已成为科举的附庸,被迫适应科举考 试的需要。科举考试有什么项目有什么样的知 识要求,学校必定要安排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而科举考试不考的,也就不教不学,科技实用知 识根本不接触,造成学生知识面狭隘。 ④ 科举直接影响学校的考试方式。 科举考试采用帖经、口试等方法,学校加以 仿造就有试读与试讲,试读要求读熟能背诵,试 讲要求理解能陈述。特别是学生完成学业要出 学参加科举考试之时,照例要举行毕业考试,"其 试法皆依考功",完全按照科举考试考明经、进士 的办法实行三场考试,明经试帖经、口义、时务策 三项,进士试帖经、杂文、时务策三项,这是资格 考试,也是模拟考试,是参与正式科举考试之前 的实际演练。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xueli/92349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