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新学制”的学制体系与特点有哪 些?并对其做简要评述。

admin2022-08-02  57

问题 1922年“新学制”的学制体系与特点有哪 些?并对其做简要评述。

选项

答案

解析 (1) “新学制”产生的原因及过程: 第一,中国近代学制形成后,虽经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小学过长,中学过短(七四制),中等教育又太偏于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过于强调整齐划一而灵活性不够;同时,其模仿日本和德国的痕迹较深,没有从本国实际出发,课程、教法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已不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因而孕育着一场新的改革;第二, 五四运动前后,西方教育思想大量传人中国,国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运动。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美国对华政治经济影响的日益加剧,美国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一时期留美学生返国者日多,特别是杜威和孟禄相继来华讲学,对推动教育改革起了很大作用;第三,改革旧 学制的先声可以追溯到1915年,这一年, 直隶省教育会发起成立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并召开了第一届年会,湖南省教育会在会上提出了改革学制系统案,从而吹响了学 制改革的号角。之后,第五届、第六届以及 第七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都重点讨论了学制问题,从而在全国掀起了研究学制改革的高潮;第四,伴随着学制改革的讨论,教育改革实践也方兴未艾。如1920年,舒新城等 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打破年级分组,实行 “选科制”与“能力分组制”;髙等学校中, 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率先发起改革等, 这些教育改革实践为学制的最终制订提供了 坚实的依据。 (2) “新学制"的主要内容: 这一学制有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作为指导原则的“七项标准”,即发扬平民教育 精神;谋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 革易于着手。其二是"六三三”分段的学校系统,即初级小学四年(从6岁开始),高级小学二年,初级中学三年,髙级中学三年,大学四至六年。其三是四项附则,即为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得采用选科制;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 重,其修业年限得变通之;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对于年长失学者,应施相当之补习教育。 (3) “新学制”的特点: 第一,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以“儿童身心发展阶段之大体标准” 划分阶段是1922年新学制最显著的特点。 学制分三段,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将学制阶段的划分建立在我国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研究上,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第二,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 实。它缩短了小学年限,改7年为6年,小学分为两级,初级小学4年为义务教育阶段,高级小学2年,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幼稚园也纳人初等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得以衔接,确立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 第三,中等教育阶段是改制的核心,是 新学制中的精粹。其一,延长了中学年限, 改4年为6年,提高了中学教育的程度;其 二,中学分成初、高中两级,不仅增加了地方办学的伸缩余地,而且也增加了学生选择的余地;其三,在中学开始实行选科制和分科制,力求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 第四,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 新学制建立了自成体系、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 教育系统,用职业教育替代民初的实业教育。 第五,改革师范教育制度。新学制关于 师范教育制度方面的改革,突破了师范教育自成系统的框架,使师范教育种类增多、程度提高、设置灵活。第一,中等教育阶段, 除原有师范学校及附设的小学教员讲习所外, 高级中学还可设师范科。第二,高等教育阶 段,将旧制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大学,并在大学教育科(系)附设二年制师范专修 科,招收高中毕业生和师范学校毕业生,使高等师范教育与大学处于同一发展水平。 第六,在高等教育阶段,缩短了髙等教育年限,取消了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担任普通教育的任务,这有利于大学进行专业教 育和科学研究。 此外,还有两条"附则”:一是注重天 才教育,得变通修业年限及课程,使优异之 智能尽量发展;二是注意特种教育。 (4)评价: 1922年的"新学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制,但它“并不是盲从美制”。 尽管1922年新学制受到进步主义教育 思想和美国模式的影响,但其有内在的先进 性和合理性,比较彻底地摆脱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束缚,表现了教育重心下移、适应社会和个人需要等时代特点。新学制既有比较缓一的基本要求,又给地方留有充分的灵活性,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以来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一些综合成果。这是中国教育界、文化界共同智慧的结晶,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国家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xueli/2703830.html

最新回复(0)